印度电力部长曾公开说:外资教了我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轮到印度制造站上桌了!可他们口中的特高压技术,是中国企业花大价钱,把200名印度工程师接到国内,手把手教出来的成果。 2012年,保变电气带着全球领先的特高压技术奔赴印度。彼时的印度电网老化严重,765kV变压器全靠进口,电力缺口巨大。印度政府开出零关税、税收减免、优先采购等诱人条件,承诺“共同发展”。保变电气心动了,在哈里亚纳邦注册合资公司,将生产线和技术体系全盘引入,甚至不惜投入1.2亿元人民币,分12批培训了200名印度工程师,从绕线圈到绝缘油检测,毫无保留地传授核心技术。 然而,这场技术输血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印度阿特兰塔公司,通过频繁进出保变工厂,逐渐摸清了整条生产线的脉络。2020年后,印度政府变脸了。先是以“安全审查”为由,拖延保变扩产审批长达18个月,导致其错过市场扩张的黄金期;接着将政府订单全部转向本土企业,保变的中标率直线下滑;更狠的是纵容阿特兰塔发动价格战,在政府补贴下,后者报价比保变低10%-15%,硬生生挤压生存空间。 到了2023年,保变印度公司全年营收仅3万元,连水电费都不够支付,亏损却高达1462万元。那些曾在保定总部受训的工程师,没有一人留下,全部跳槽到阿特兰塔等本土企业,成为竞争对手的骨干。2025年5月,保变电气不得不以1.37亿元“骨折价”转让90%股权,这个价格甚至不及初始投资的零头。更讽刺的是,接手的阿特兰塔正是当年的零部件供应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印度特高压领域的“本土龙头”。 这场博弈的结局,折射出印度对外资企业的一贯策略:先用优惠政策吸引技术流入,待本土企业羽翼丰满,便通过政策打压、司法刁难、舆论抹黑等手段逼退外资,最终实现技术“收割”。小米、华为、宁德时代等中企在印度的遭遇,无不印证了这一逻辑。印度电力部长口中的“印度制造”,实则是建立在外资技术转移的基础上,而所谓的“自主创新”,不过是对中国技术的逆向工程。 但印度的野心终究难敌技术壁垒。中国特高压技术由11.7万项专利构成,从材料到系统均有严格的技术封锁。即便印度掌握部分工艺,仍需依赖中国进口变压器油、硅钢片等关键材料,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的通信协议至今未能破解。2025年巴基斯坦的网络攻击导致印度70%电网瘫痪,暴露出其系统稳定性的致命缺陷,而中国特高压网络在汶川地震、河南暴雨中展现的快速恢复能力,更是印度百年难及的。 保变电气的退场,为中国企业敲响警钟。在国际竞争中,技术输出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背后往往交织着地缘政治与产业博弈。印度的“技术榨汁机”模式警示我们,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托付于人。正如保变电气前总经理在整理旧协议时发现的,那些被红笔圈出的“政策不变更条款”,在印度政府的反复无常面前,不过是一纸空文。 这场教训最终化作一句话:当合作变成单方面的技术掠夺,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举。毕竟,真正的竞争力,永远藏在自己手中的专利里,而非他人的承诺中。
印度电力部部长在演讲中表示:外资教会我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该让印度制造登场了!而印
【823评论】【2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