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阿智通鉴 2025-07-03 16:23:45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突然都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渥太华禁雷公约》这项1999年生效的国际公约,核心在于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储存与转让,其诞生源于国际社会对地雷遗留伤害的深刻反思。公约生效后,全球地雷伤亡人数锐减,但俄罗斯、美国等军事大国始终游离于框架之外。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俄乌冲突中彻底暴露——当俄军在扎波罗热布下纵深16公里的雷场,当乌军无人机投掷改良版“蝴蝶雷”时,公约的道德约束力在钢铁洪流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五国的退约决定,本质上是对安全焦虑的应激反应。这些紧邻俄罗斯的北约成员国,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便承受着空前的边境压力。波兰国防部直言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枚地雷”构建防线,立陶宛更将退约视为“保卫北约东翼的必要手段”。这种选择背后,既有对俄军战术的针对性防御——俄罗斯工兵部队的“耕作”远程布雷系统,能在15公里范围内快速构建智能雷场,迫使对手付出惨重代价;也暗含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深层质疑——特朗普政府“交易式”的北约政策,让欧洲国家不得不寻求自主防御能力。   退约的连锁反应正在发酵。俄罗斯已在别尔哥罗德边境部署密集雷场作为回应,而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正加速推进“波罗的海防线”计划,拟斥资6000万欧元建造600个防御堡垒。这种防御竞赛可能重塑欧洲安全格局:一方面,地雷的重新合法化将降低冲突门槛,俄乌战场上“雷场+无人机”的组合战术,可能被复制到波罗的海沿岸;另一方面,国际禁雷运动的成果面临瓦解风险,若更多国家效仿退约,《渥太华公约》或将沦为一纸空文。   更深层的冲击在于国际秩序的重构。五国退约的逻辑,与中国在黄岩岛“用地理优势破局”的智慧异曲同工——当传统安全机制失效时,国家会本能地回归现实主义策略。这种转变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人道主义原则与地缘政治利益的碰撞从未停止。当芬兰国防部长坦言“国家安全高于一切”时,他道出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选择,更是整个欧洲安全观的转向。   这场退约风波的终极影响,或许远超欧洲边界。它提醒世界:在俄乌战争的余波中,任何试图用道德公约约束军事现实的努力,都需要更坚实的地缘基础支撑。当五国在边境埋下地雷时,他们埋下的既是防御的屏障,也是对旧有国际秩序的质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安全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0 阅读:1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