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资本家给耍了!”6月30日,广东中山,一公司以每月6万薪资,招聘一男子担任生产总监,可随后就发现男子能力不行,便决定辞退对方,于是双方进行协议,打算给男子数万元的补偿!谁料公司办理离职时,竟查到男子学历造假,于是拒绝进行补偿,感到不满的男子申请了劳动仲裁,可没想到公司不仅拒绝补偿,还要向他索要20万的赔偿损失,最终这样判了。
有家公司开出6万高薪请了一位“大神”,结果没过多久,发现这位新同事不仅不接地气,能力还掉线,最后甚至还被查出学历造假……制造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职场大型翻车现场。
事情是这样的,中山有家企业,为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下了血本。他们通过猎头,以每月高达六万的薪水,请来了一位号称能力过硬的生产总监李某。公司上下都盼着,这笔重金能砸出个响儿,让生产线效率来一次质的飞跃。
谁知,这桩看似强强联手的合作,最后竟演变成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法律风波,李某顶着“专家”光环入职,简历金光闪闪,面试时更是把过往的项目经历说得天花乱坠。公司心一横,咬牙开出了比他原先高出两倍的月薪,就指望他能大展拳脚。
可现实很快就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李某上任后,承诺的“更上一层楼”没见到影子,反倒是生产计划一团乱麻,部门协作处处碰壁,产品质量警报频响。
管理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开会研判下来,大家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这位高薪请来的李总监,恐怕压根儿就不是干这块料的。
长痛不如短痛,公司决定与李某好聚好散,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还颇为体面地签好了一份经济补偿协议。就在手续快办完,眼看就要尘埃落定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整件事彻底变了,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整理归档时,赫然发现李某当初提供的学历证明,竟然是伪造的!
这下公司可炸了锅,感觉自己从头到尾都被当成了冤大头。先前谈好的补偿协议立刻作废,一分钱也不可能再支付。李某也气急败坏,他觉得就算自己学历有假,可毕竟实打实地干了几个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公司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
一怒之下,李某将公司告到了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按协议支付补偿金。而公司这边也没客气,非但没怕,反而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反诉,指控李某学历造假构成欺诈,不仅导致公司生产管理混乱,还造成了严重损失,要求李某反过来赔偿公司20万元!
这场纠纷瞬间升级。不过,在后续的调查中,公司虽然喊出了20万的天价索赔,但对于这笔“惨重损失”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很多地方也拿不出确凿的财务证据和直接的因果证明。
劳动仲裁委员会介入后,很快理清了头绪。法律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事实。仲裁员指出,李某提供虚假学历,这在法律上是明确的欺诈行为。而基于欺诈签订的劳动合同,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
这个结论,直接决定了整个案件的走向。合同都无效了,李某要求公司支付补偿金的请求,自然也就失去了法律依据。最终,经过调解,李某撤回了自己的仲裁申请。
更致命的是,考虑到他的欺诈行为确实给公司的生产管理造成了混乱和损失,他反倒要向公司赔偿10万元。至于公司主张的20万,因证据不足,未得到完全支持。
对于求职者而言,诚信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为了高薪而伪造学历、美化简历,这种投机取巧看似是捷径,实则是在埋雷。一旦“翻车”,不仅可能失去工作和补偿,还可能背上巨额的赔偿责任,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更是一次代价不菲的风险管理教学。高薪挖人时,兴奋之余更要保持清醒。严格的招聘流程,尤其是背景调查和资质审核,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否则,高薪请来的可能不是“大神”,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麻烦。
李某离职后开了家五金店,总提醒应聘者:“别信办证小广告,那玩意儿比厂里的次品焊机还危险——随时爆雷!”他柜子里摆着自考本科教材,封皮写着“赔10万买的教训”。
信源:半岛晨报 报道于2025年 6月30日
用户16xxx98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