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浙江杭州,男子在小米当实习销售,为了拉业绩,他在小米YU7发布会前,将自

小记聊社会 2025-07-08 05:13:16

冤不冤?浙江杭州,男子在小米当实习销售,为了拉业绩,他在小米YU7发布会前,将自己预测的价格发给了意向客户,本来还为自己的神算子沾沾自喜,结果却遭到公司辞退,他觉得,这很不公平!

据1818黄金眼7月6日报道,杭州,22岁的男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业绩小心思”会变成职场“滑铁卢”。

作为小米汽车的实习销售,距离小米YU7发布会还有大半个月时,他在客户群里敲下一段文字:“个人猜测6月26号发布,25万起步,Pro版28万,Max版32万,想抢首发的扣1……” 本以为是“提前造势”的聪明招,结果没等到客户抢着扣1,先等来了公司的辞退通知。

男子戴着眼镜,接受采访时反复解释:“真没内部消息,就是想拉业绩……” 手机聊天记录里,他的消息末尾还跟着句“具体价格以发布会为准”,可公司显然没买账。

原来,小米汽车对新品信息管控极严,哪怕是“个人猜测”,只要以员工身份对外发布,都可能被误解为“官方暗示”——要是发布会价格和他猜的差太多,消费者投诉谁来背锅?品牌口碑又咋维护?

这事传到网上,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翻出汽车行业的“保密潜规则”:“新车定价、上市时间都是机密,哪怕经销商也不能乱爆料,更别说实习生了!”

也有人替男子喊冤:“谁没当过职场新人?想表现积极点,公司批评教育就行,直接辞退太狠了吧?” 还有人盯着“25万起步”的猜测调侃:“这价格要是成真,小米汽车得把BBA卷到飞起——不过先别管价格,规矩就是规矩啊!”

细究起来,男子的委屈和公司的果断,藏着职场最现实的矛盾:新人眼里,“业绩”是硬指标,想破脑袋找突破口;企业眼里,“规则”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风险。

尤其是小米这样的新势力车企,每一款新车都是“流量炸弹”,任何提前泄露的信息,哪怕是“猜测”,都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或让消费者形成刻板印象。

可反过来想,男子真的“明知故犯”吗?说不定他入职时,没人专门教过“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只想着“多攒客户就是本事”。

这事像面镜子,照出职场新人的“成长阵痛”——没人天生就懂行业规矩,可有些错,犯一次就够呛。就像网友说的:“你穿着公司工服,说的每句话都带着公司标签。”

男子或许没想过,自己的“个人猜测”,在客户眼里就是“内部风声”,一旦传开,影响的是整个团队的筹备节奏。

或许每个职场人都该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场“猜测引发的辞退”?是觉得公司太冷漠,还是理解规则的分量?不妨在评论区聊聊——毕竟,职场的边界感,往往是摔过跤才明白的道理。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小记聊社会

小记聊社会

聊一聊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