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现越来越希望儿子和媳妇去离婚了?
以前我总害怕他们吵架,怕他们离婚,
为什么我现越来越希望儿子和媳妇去离婚了?
以前我总害怕他们吵架,怕他们离婚,怕外人笑话,怕别人幸灾乐祸,怕孙女们单亲,怕散了这个家。可这日子越过越拧巴,儿子儿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摔盘子砸碗是常事,孙女们吓得躲在沙发角落不敢出声,我这当婆婆的整夜整夜睡不着,心像被麻绳捆着疼。
有次周末,儿子儿媳又因为谁送孩子上兴趣班吵起来。儿媳哭着说自己上班累,儿子吼着嫌她不顾家,俩孩子抱着我的腿瑟瑟发抖。我冲上去想劝架,却被儿子一把推开:“妈你别管!”那一刻,看着满地狼藉和孩子惊恐的眼神,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完整家庭”像个破了洞的气球,硬撑着只会让所有人窒息。
真正让我改变想法的,是去年冬天的事。儿媳半夜发烧到39度,儿子却在外面跟朋友喝酒,电话不接信息不回。我摸黑下楼买药,回来时看见儿媳裹着被子缩在沙发上,边哭边给娘家打电话:“妈,我实在过不下去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强扭的瓜不甜,硬凑的家不暖,与其让他们在互相折磨中耗尽爱意,不如放彼此一条生路。
我开始偷偷观察他们。发现儿子下班就躲在车里抽烟,儿媳对着镜子抹眼泪的次数越来越多,连五岁的大孙女都学会了看脸色——只要爸妈提高嗓门,她就赶紧去搬小板凳让他们“坐下好好说”。有次她奶声奶气地问我:“奶奶,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抱着她掉眼泪,心想:这哪是家啊,分明是互相消耗的“战场”。
转机出现在我偷偷找儿媳谈心后。她哭着说:“妈,我不是不想过,是他总觉得我在家带孩子轻松,从不搭把手,我说十句他顶八句。”我又找儿子聊,他闷头抽烟:“她总嫌我赚得少,可我在外面受的气跟谁说?回来还要听她唠叨……”原来,他们不是不爱,是被柴米油盐磨没了沟通的耐心,被互相指责遮住了对方的好。
我想起年轻时和老伴也吵过架,但我们会在吵架后默默给对方留口热饭,会在气头上也记得对方的喜好。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只会用最伤人的话戳对方的痛处,却忘了当初为什么牵手。我跟儿子儿媳说:“你们先分开住一段时间,想清楚到底要不要过。要是想过,就学着好好说话;要是不想过,就体面分开,别让孩子跟着遭罪。”
分开的半年里,怪事发生了。儿子开始自己学着做饭,有次给孙女们煎鸡蛋煎糊了,却被孩子夸“爸爸比妈妈煎的香”;儿媳找了份兼职,下班后跟孩子视频时,脸上的笑容多了。更神奇的是,他们偶尔见面陪孩子时,居然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有次大孙女生日,儿子买了蛋糕,儿媳做了菜,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没吵架,没摔碗,连空气都透着久违的轻松。
大孙女突然说:“爸爸妈妈,你们不吵架的时候,家里像幼儿园一样开心。”儿子和儿媳对视一眼,都红了眼眶。那天晚上,儿子主动给儿媳发信息:“以前是我不好,总觉得养家就是全部,忘了你也需要关心。”儿媳回:“我也有错,不该总抱怨,其实你下班带孩子的样子挺帅的。”
现在,他们没离婚,却过得比以前好多了。儿子学会了下班回家搭把手,儿媳会在儿子加班时给他留碗热汤。上周我过生日,他们带着孩子一起给我做了顿饭,儿子切菜,儿媳炒菜,俩孩子在旁边捣乱,厨房里叮叮当当全是笑声。我偷偷抹了把眼泪——原来,真正的“为了孩子”,不是硬绑着父母,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相处。
邻居大妈见我不再愁眉苦脸,好奇地问:“你家那俩不吵了?”我笑着说:“吵啊,但现在吵完知道认错了,知道疼人了。过日子就像揉面,总得摔打几次,才知道怎么把日子揉得筋道。”其实我心里清楚,不是我希望他们离婚,是我看透了:家的温暖从不靠“不离婚”维持,而是靠互相理解、彼此珍惜。现在的他们,就算偶尔还会拌嘴,但眼神里有了光,话语里有了疼,这才是一个家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