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这么仁厚的皇帝为什么会夷魏延三族? 因为魏延是谋反罪,按汉朝律法,谋反属于大

李海霞说历史 2025-07-07 22:07:55

刘禅这么仁厚的皇帝为什么会夷魏延三族? 因为魏延是谋反罪,按汉朝律法,谋反属于大逆无道,本人要被腰斩或枭首,同时夷三族。

这三族包括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不是后世所谓父族、母族、妻族,汉朝律法还没么变态。

魏延被定性为谋反后,夷灭他三族属于按章程办事,跟刘禅的仁厚没有关系。

如果刘禅特殊开恩赦免魏延三族,那就是坏了规矩,这是变相的鼓励谋反,所以魏延一旦坐实了谋反罪名,必须夷其三族。

那魏延的谋反罪名究竟坐实了没有?

答案是坐实了。

魏延和杨仪率军回撤的时候,各自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没了主意,问蒋琬和董允。蒋琬和董允是诸葛亮北伐前留给刘禅的两个高级辅助,一个负责皇宫,一个负责丞相府,两个人都异口同声的说魏延谋反杨仪没有谋反,那刘禅只能听他俩的。相父都说了,有问题找他俩,那他俩说的肯定没错。

所以刘禅认可了魏延谋反的事实,然后派蒋琬率军北上,防止魏延突然杀到成都,蒋琬还没碰上魏延,杨仪就已经把魏延诛杀。

因为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刘禅、蒋琬、董允等人无法详细判断魏延是否真的谋反,蒋琬、董允判定魏延谋反,也是仓促之间根据日常亲疏关系下的论断。

正常情况,应该是将魏延逮捕审讯,然后核实其谋反动机,有司定罪后再呈交刘禅裁决,刘禅裁决完再把魏延咔嚓。但这个程序还没走,魏延就被杨仪咔嚓了。

至于蒋琬和董允为何站队杨仪,这再简单不过,他们都是丞相府文官,平时朝夕相处,关系自然匪浅,而魏延是武将,混的圈子不一样,平时打的交道也不多。

再者,魏延这个人是个天生的刺头,他很没有人缘,不但丞相府的官员跟他没有深交,甚至一些武将跟他也关系一般。他率军攻击杨仪时,王平、姜维、马岱都站在杨仪这边,王平仅凭三言两语就瓦解了魏延的部下。这人缘真是差的没法说了。

魏延人缘差,又吃了朝里没人的亏,谋反的帽子就这么戴头上了。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死时,只把杨仪、费祎、姜维叫到床前交代后事,并没有叫魏延。诸葛亮命令大军南撤,让魏延殿后,还说魏延如果不听命令,就丢下他不管。诸葛亮这个临终安排本身就很费解,这是导致魏延杨仪之争的直接原因。

杨仪有了诸葛亮的授权,自然要挟私报复,他平时和魏延最不对付,两人已经势同水火,此时他有了令箭,自然不会放过除掉魏延的机会。

按照《三国志·杨仪传》的记载,当魏延被斩首后,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恨恨的说:“庸奴!复能作乱不?”遂夷其三族。

很多人说,魏延的三族是被杨仪灭的,不是刘禅下令灭的。这个解读不符合逻辑。

首先,按照三国时期的常例,高级将领率军出征或者在外镇守期间,他的家人要留在京城作为质子,防止他临阵变节。魏延常年镇守汉中,又随诸葛亮北伐,他的大多数家人肯定在成都,汉中的家人应该只是一小部分,杨仪如果自作主张,也不可能把魏延三族都诛杀了。

其次,诛三族属于大事件,没有皇帝的御批,谁敢自作主张?杨仪如果在没有得到刘禅的许可下擅自诛杀魏延三族,那他就是僭越,他本人也得被诛杀。所以,也不可能是杨仪擅作主张诛杀魏延三族。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禅在没有确认魏延是否谋反的情况下,武断的相信了蒋琬、董允的判断,先入为主的认定魏延谋反,然后魏延没有能够被生擒,被杨仪直接斩杀,丧失了自辩的机会,只能被认定为谋反。按照汉朝律法,只能依据谋反罪诛杀了魏延三族。

刘禅应该是被杨仪利用,当了回冤大头。

等过了一段时间,刘禅仔细复盘这件事,才知道魏延是被冤杀,但木已成舟,刘禅不可能给魏延翻案。朝中重臣,蒋琬、董允、费祎、杨仪、姜维、王平等人都认定魏延谋反,给魏延翻案,岂不是要起内讧,自乱朝纲。

刘禅只得接受魏延谋反这个事实,但刘禅还是弃用了杨仪,他看着杨仪就来气,根本不会用他。杨仪抑郁不得志,居然诽谤朝廷,最后畏罪自杀。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李海霞说历史

李海霞说历史

欢迎走进李海霞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