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候补是什么意思?我候谁的补呀?”中共七大上,陈赓被选为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他的一句问话让所有人都破了功。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条件不错,祖父陈翼琼是清朝副将,家里书多得能开个小图书馆。他从小就聪明,活泼得有点淘气,喜欢逗人笑,但一聊到“精忠报国”,眼睛就发亮。父母想让他走科举老路,过安稳日子,可他完全不感兴趣。13岁那年,家里给他订了门亲事,他一气之下跑了,投奔当地军阀部队,从此走上了革命路。 在军阀部队里,他看到战争的残酷和腐败,18岁时辞了职,去湖南铁路局当接待员。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碰上了年轻的毛泽东,被他的想法深深吸引,1922年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成绩好到被人称为“黄埔三杰”之一。1925年东征时,他还救过情绪低落的蒋介石,背着他跑出密林,虽然两人后来分道扬镳,但那时候他确实挺仗义。 黄埔毕业后,陈赓干了六年地下情报工作,身份暴露后去了江西苏区,参加了长征。长征路上,他不光能打仗,还总能用几句俏皮话鼓舞大家。抗日战争时,他当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在太行山跟日军硬碰硬,打了好几场漂亮仗。解放战争中,他又带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这样的大仗,新中国能成立,他功劳不小。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开了个大礼堂会议。这会可不简单,被称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那时候抗日战争还没完全结束,共产党得攒足力气打赢仗,还要规划未来的路。会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讲清楚了怎么打仗、怎么建国,还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会议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一共44个中央委员,33个候补中央委员,陈赓就在候补名单里。 候补中央委员是啥?简单说,就是中央委员的“替补队员”。如果中央委员有空缺,候补的就按得票顺序顶上去。地位比普通党员高,但比正式中央委员低一级。这设置听着挺合理,可陈赓偏偏就对这个“候补”有点懵。 七大开完,陈赓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这对他来说是个认可,毕竟他从黄埔到长征,再到抗战、解放战争,一路拼过来的。可他不是那种端着架子的人,会议一结束,他就跑去问毛主席:“主席,候补是啥意思?我候谁的补呀?”这话一出,大家都乐了。毛主席估计也忍不住笑,但没直接答他,而是让他先去照相。倒是聂荣臻接了句歇后语:“屁股上插党参——候补。”这话糙得接地气,一下子把全场逗得哄堂大笑。 这事儿听着好玩,可也挺有意思。陈赓不是真不懂候补啥意思,他就是用这种半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疑惑,顺便活跃下气氛。他这人就这样,打仗硬气,平时又不装正经,挺会调节心情。 要说陈赓为啥敢这么跟毛主席说话,还得聊聊他俩的关系。长征路上,陈赓救过毛主席一命。那时候红军过草地,毛主席病得走不动,陈赓二话不说背着他走了好几天。毛主席后来常拿这话逗他:“陈赓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儿。”这话听着糙,可透着亲近。陈赓打仗厉害,性格又直,毛主席挺喜欢他这股劲儿。七大上他问那句话,也不是啥冒犯,就是熟人之间开个玩笑,换别人还真不敢这么随便。 陈赓这句问话,不光是好笑,还能看出点门道。他幽默归幽默,但不代表他没脑子。能在七大这种场合问出这话,说明他心里有底,知道自己跟领导关系铁,也知道大家不会误会。他这性格在革命路上帮了他不少忙,打仗时能鼓舞士气,平时能拉近跟战友的距离。七大那会儿,大家都忙着团结抗战,他这句玩笑话就像调味剂,让严肃的气氛轻松了点,也让人记住他这个活生生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也没闲着。他当过副总参谋长,还当过军事科学院院长,搞了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培养了一堆军事科技人才。中国能搞出导弹、核武器,他功劳不小。他跟学生讲课时也爱开玩笑,把复杂东西讲得简单,大家都爱听。他这人到哪儿都带着股人味儿,不端着也不摆谱。 可惜,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开会时突发心梗走了,才58岁。全国上下都挺难过,领导人和战友都来悼念。他留下的不光是战功,还有那股幽默劲儿,激励着后人。他的军事学院到现在还在给国家出力,培养人才。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