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福州名手林贻堂和人下围棋,赌注是5块大洋,占尽上风之时,一个7岁的小孩忽然说:“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福州,一个普通的午后,茶馆里弥漫着龙井的清香和此起彼落的落子声。 名手林贻堂正与人弈棋,五块大洋的彩头让围观者屏息凝神,棋盘上黑子已呈合围之势,林贻堂捻着胡须正要落下制胜一手,突然传来清脆的童声:"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个穿蓝布褂的瘦小男孩从人堆里钻出来,眼睛亮得像两颗黑棋子。 这个叫吴清源的七岁孩童,后来成为震动世界棋坛的"昭和棋圣"。 他父亲吴毅留学日本时,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却总往神保町的旧书店跑。 那些发黄的《棋经十三篇》《玄玄棋经》被他用省下的饭钱换回来,藏在政法讲义夹层里偷偷研读,回国时行李箱装着半箱法学笔记,另半箱全是手抄的日本棋谱。 吴清源幼时体弱多病,苍白的小脸衬得眼睛格外大,吴毅最初教棋只为让孩子静心养气,没想到这病秧子一见纹枰就两眼放光。 有次小清源高烧不退,迷迷糊糊还在被褥上比划征子,母亲熬的汤药凉了又热。 他下棋时爱啃指甲的习惯,就是从那时落下的,思考时总把手指咬得发白,像在咀嚼棋形的滋味。 那盘让福州棋坛哗然的对局,七岁孩童接手的其实是必败之局。 林贻堂事后回忆,小孩的手指在棋盘上方悬停时,他分明看见袖口在微微发抖。 可当第一颗白子"啪"地落在三三位,整个茶楼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檀香灰落下的声音。 那手棋像把快刀,直接剖开了看似铁壁的黑阵,二十年后的《读卖新闻》记载,当吴清源在日本掀起新布局革命时,棋谱传到福州,林贻堂指着星位三三的定式苦笑:"这刀法我七年前就领教过。" 吴毅教子下棋从不说"应该这样走",而是摆出《当湖十局》的残谱问"你觉得范西屏当时在想什么"。 有次小清源盯着《血泪篇》发呆整夜,天亮时把棋盘一推:"黄龙士若在第四十八手改走小飞,白棋根本死不了。" 这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弈的教法,后来被人工智能研究者称为"跨世代棋感训练"。 当年福州城流传的说法是,吴家小儿能闻香辨棋路,有次吴毅与客人在庭院对弈,廊下的吴清源突然喊:"父亲,角上要补!" 客人惊诧孩子竟能隔墙点出要害,后来发现是风吹落了桂花,孩子根据飘进窗棂的花瓣数,推算出棋盘上的气数。 这传说虽夸张,却道出吴清源对棋形的直觉已融入本能, 他晚年回忆,小时候看母亲补衣裳,都觉得针脚走势像在收大官子。 吴清源赴日前夕,福州棋友集资打造了副贝壳棋,当他在日本棋院第一次取出这副棋子,本因坊秀哉盯着阳光下泛虹光的雪蛤碁石,说了句"棋是活的"。 这句话成为吴清源毕生信条,他八十岁研究二十一世纪围棋时,仍会突然推翻前夜结论:"昨天那步棋睡着了,今天它该往这里长。" 这种把棋子当生命的感知,或许源自幼时父亲带他观钱塘潮,万千浪头在棋盘般的海塘上碰撞,每一滴水都藏着天地呼吸的节奏。 2014年吴清源逝世时,福州三坊七巷的棋馆里,老人们摆着他十二岁时的让子棋谱。 有人突然发现,那些看似散落的闲招,连起来竟是幅完整的太极图。 就像1921年茶馆里那个颤抖着落子的孩童,早就在纹枰上看见了常人看不见的星河。 信息来源: 人民网《围棋大师吴清源》(2014-12-01 ) 新华社《追忆吴清源:棋盘上的求道者》(2014-12-02 ) 央视新闻《吴清源与他的世纪棋局》(2019-03-15 )
1921年,福州名手林贻堂和人下围棋,赌注是5块大洋,占尽上风之时,一个7岁的小
猫猫背茹茹
2025-07-07 20:19:55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