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中东地位飞涨?7月5日,半岛电视台突然中断正常节目播出,原因只有一个,哈梅内伊隐匿多时,公开出席阿舒拉之夜仪式,现场民众一片欢呼膜拜。 这场直播不仅让半岛电视台收视率飙升,更是展现出伊朗在中东地位的微妙变化——从“被孤立者”到“阿拉伯世界新偶像”,伊朗只用了一场和以色列的“十二日之战”。 哈梅内伊的“隐身”早有铺垫,过去一年,他因健康问题鲜少公开露面,甚至缺席重要宗教活动,伊朗官方解释是“安全考虑”,但外界猜测不断:有人说他“病重”,有人说他在“韬光养晦”。 直到7月5日,他突然出现在阿舒拉之夜——这个纪念什叶派第三任伊玛目殉难的节日,是伊朗宗教影响力的“核心场域”,选择此时复出,意图明显:用宗教权威为伊朗的地区地位“背书”。 半岛电视台的直播更耐人寻味,作为卡塔尔旗下的媒体,它向来以“中立”自居,但这次却打破常规,全程聚焦哈梅内伊。 表面看是“流量密码”,毕竟一个隐匿多时的宗教领袖公开露面,确实能吸引眼球;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人气”已经今非昔比,直播画面里,民众的欢呼不是“表演”,而是真实情绪的爆发,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伊朗,现在是中东的“新大哥”。 伊朗的“地位飞涨”,和一场“十二日之战”密不可分,今年4月,伊朗和以色列在叙利亚、伊拉克、红海等地展开长达12天的军事对抗,伊朗用导弹和无人机猛攻以色列本土,以色列则空袭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 这场冲突看似“两败俱伤”,但结果却让阿拉伯世界“大跌眼镜”——伊朗不仅没被打趴,反而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它的导弹能精准命中以色列目标,无人机能突破以色列防空系统,甚至还能在冲突中“全身而退”。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抗以”立场戳中了阿拉伯民众的痛点,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军事优势”既羡慕又无奈,美国撑腰的以色列,在中东几乎“无敌”。 但伊朗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恐惧”:它用行动证明,以色列不是“不可战胜”的,甚至可以被“反击”,这种“打破神话”的勇气,让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圈粉无数。 从也门到伊拉克,从黎巴嫩到巴勒斯坦,民众开始把伊朗视为“抵抗之弧”的领袖,甚至有人喊出“伊朗是阿拉伯世界的保护者”。 伊朗现在的“风光”,本质是“用实力换认可”,过去,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态度很复杂:既怕它输出革命,又忌惮它的军事力量;既想拉拢它对抗以色列,又担心它“抢班夺权”。 但这次“十二日之战”后,伊朗用导弹和无人机证明了自己的“硬实力”,再加上它长期支持什叶派武装,在阿拉伯民众中积累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地位飙升也就顺理成章。 不过,伊朗的“地位”能坐稳吗?未必,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认可”,更多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临时选择,一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缓和,或者伊朗的地区扩张触碰到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这种“认可”可能瞬间瓦解。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经济问题依然严重,制裁导致通胀高企、失业率飙升,民众生活困苦,如果伊朗不能把军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光靠“抗以”和宗教影响力,很难长期维持“中东大哥”的地位。 所以伊朗现在的“飞涨”,更像一场“高光时刻”,它需要做的,是把这场“高光”变成“常态”,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更灵活的外交,让阿拉伯世界的“认可”从“临时”变成“长期”,否则今天的欢呼,可能只是明天的“回忆”。
伊朗在中东地位飞涨?7月5日,半岛电视台突然中断正常节目播出,原因只有一个,哈梅
全球资讯谈坊
2025-07-07 19:40: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