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布"对等"措施将欧盟医疗设备排除在政府大订单之外 最近,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一个新通知,宣布对欧盟的医疗器械企业采取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大额采购项目中,将排除这些企业。 其实,这一举措并不突然,它是对欧盟在今年6月出台的《国际采购工具》规则的回应。 欧盟的这项新规则,直接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除在超过500万欧元预算的公共采购之外,还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参与时间长达五年。 即便是中标了,项目中的中国制造部件或分包比例也不能过半。欧盟方面的理由是中国的采购政策不公平,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无法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欧盟这样做,显然是在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随着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迅猛发展,欧盟的传统医疗器械巨头开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中国已经加速实现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并计划到2025年,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85%,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70%。 欧盟自身的医疗器械市场,七成的需求依赖于公共采购,尤其是大额项目,而这些项目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因此,欧盟的政策变动,其实更像是给自家企业修筑了一道“护城河”,以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 实际上,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飞跃性进展。数据表明,中国对欧盟的医疗器械出口额不断上升,像4K内窥镜这样的高端设备已经进入了德国的多家医院。 以联影医疗为例,其7.0T MRI和640层CT设备在性能上能够与西门子等顶级品牌相媲美,价格却便宜了30%左右。 在国内,随着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进,CT、核磁共振等高端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大幅上升,联影、迈瑞等本土企业成功突破了外资企业的长期垄断。 尽管如此,中欧在医疗器械领域依然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进步迅速,但欧盟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 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从欧盟的医疗器械进口额接近千亿人民币,占中国总进口额的40%以上,其中高端设备占了一半。 这也说明,中国在一些高端领域,仍然需要依赖欧盟的先进技术。 面对欧盟的限制,中国并未选择沉默,而是通过精准的反制措施进行了回应。财政部在7月6日发布的措施明确表示,预算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如果选择进口产品,将会排除欧盟企业。 换句话说,那些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欧洲企业,他们的“中国制造”产品不受影响。这一设计巧妙,既是反制,也通过引导外资留在中国,鼓励他们加大在华投资和本地化生产。 对于西门子等欧盟巨头而言,虽然它们的高端影像设备在中国的销售可能会面临压力,但它们依然有办法应对,比如加速在中国设厂,让产品变成“中国制造”以绕开限制。 这种变化反而可能加速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产化进程,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机会。 说到底,中欧医疗器械之争,是产业竞争力变化带来的必然摩擦,也是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交锋的缩影。中方反制是对保护主义的回击,也体现了策略和智慧。
中国宣布"对等"措施将欧盟医疗设备排除在政府大订单之外 最近,中国财政部发布
栗頿聊
2025-07-07 15:28:27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