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科学界,王承书是有着响亮名气的女科学家,以她跟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的“王

黄卷毛侃体育 2025-07-07 13:50:47

在美国的科学界,王承书是有着响亮名气的女科学家,以她跟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对国际物理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她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她的导师乌伦贝克曾不止一次表扬她,是物理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靠着她取得的成绩,拿到美国绿卡过上安稳富裕的科研人生,完全不是难题。 这也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毕竟当时国内一穷二白,论科技实力和科研环境,远远比不上欧美等西方国家。 若是王承书一辈子都不回国,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但事实上,早在1956年她便已经回国工作。 当时王承书已经40多岁,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多年,早已过上了稳定富足的日子。 但当她得知祖国有需要时,仍然义无反顾的放弃了美国的一切,重新回到孕育她的故土。 1956年王承书一回国,就接到了来自祖国的重要托付,希望她能转型研究热核聚变。 热核聚变是原子弹研制的关键,钱三强将这个任务交给王承书,无疑对她有着很高的期待。 但这是王承书从未踏足过的领域,接下这个任务,就意味着她必须抛弃统计物理学,转而从头开始新的学科研究。 将任务交给王承书是对她的肯定,但与此同时,钱三强也有自己的顾虑。 王承书是伟大的科学家不假,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妻子,是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 她身上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少,考虑到种种因素,钱三强对她说道:“不必感到有压力,你可以先考虑成熟了,再告诉我你的决定。” 不过就在下一秒,王承书便不假思索的回道:“我愿意。” 回国为祖国做贡献,是她一早决定好的事情,美国的生活的确很好,但她不能等国家都建设好了,再做锦上添花的人物。 在家庭和祖国的抉择中,王承书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后者。从那之后,组织交给她的任何一项任务,王承书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愿意。” 1961年,这是王承书的第三次转型,此时的她已经凭着在热核聚变做出的成绩,准备进军国际热核聚变领域。 当时我国已经初步完成原子弹设计雏形,但研制核爆炸需要的材料,却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原子弹的理论在国际上是公开的,但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原子弹,关键之一就在于铀-235。 同样是地球酝酿的宝贵资源,铀-235远比铀-238珍贵得多,天然铀-235的占比不到1%,必须通过分离和提取获得。 原本我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铀浓缩分离制备技术研发已经上了轨道,可因为苏联的临时变卦,所有准备工作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承书再次挑起大梁,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成就,转而来到了荒凉的大西北,带领着团队开始一张图纸一张图纸计算。 从推算数据到加工铀球,王承书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阶段,再次带领团队攻克了铀浓缩的难题。 不过这头王承书正在忘我工作,那头她的先生张文裕却急得冒泡,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也难怪邓公看到工厂里的王承书,会露出意外的神情。 当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升腾时,王承书的名字便被载入史册,但这位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直到1961年才实现了入党的愿望。 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在入党之后,积极为党组织和祖国继续做贡献,平日里她生活朴素,交党费时毫不犹豫,280块的工资大半都拿来交党费了。 而余下的工资里,扣去生活所需的部分,王承书竟然还存了起来,在她病逝之后捐给了希望工程,将毕生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祖国和祖国的未来。 参考资料: 王承书先生在504厂的故事,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0 阅读:1
黄卷毛侃体育

黄卷毛侃体育

黄卷毛侃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