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德仁首度访问蒙古,专程为日军战俘献花悼念,却只字未提侵华暴行。这些战俘所

养狗的一天 2025-07-07 13:02:55

日本天皇德仁首度访问蒙古,专程为日军战俘献花悼念,却只字未提侵华暴行。这些战俘所属的关东军部队,正是当年侵略中国、制造无数惨案的主力。这场所谓和平之旅,究竟是在缅怀历史,还是在羞辱受害者? 德仁天皇这次访问蒙古,被包装得冠冕堂皇。 从7月6日开始,为期八天,带着雅子皇后,走的是国事访问的排场,接受总统欢迎、出席那达慕大会、看日本投资项目,样样都安排得妥妥的。 但最核心的行程,其实只有一个:去乌兰巴托郊外的纪念碑,为二战后死于蒙古劳役营的日本战俘及平民献花。 该纪念碑位于蒙古政府指定的日本战俘埋葬地。德仁称此行是为“铭记苦难”“培育和平之心”,但他唯独没说一句,这些人所属的军队是怎么来亚洲的,又做过什么。 我们都知道他们是谁。 他们不是普通平民。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关东军序列及其他部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核心军事力量,是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累累罪行的侵略武装的一部分。 不提他们干过的事,只说他们“苦难”,到底是在传承记忆,还是选择性洗白? 很多中国人看完新闻,第一反应就是愤怒。你可以去祭奠,但你得有个前提:你得先承认他们是侵略者,先对受害者致歉,再谈“和平”“苦难”。 否则,这样的悼念就是挑衅,就是对历史的歪曲。 更别提这次访问的时间点,选得太“精准”。今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亚洲各国都在反思历史,纪念战争带来的教训。 中国也刚刚举行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天皇不去南京、不去广岛以外的亚洲受害地,却跑去悼念战俘。 德仁此前曾赴硫磺岛、冲绳等地展开“记忆之旅”。但他所记住的,始终是日本人的痛苦,而不是日本造成的痛苦。 你说你要“铭记历史”,却总是跳过最关键的部分,那这叫铭记吗?这叫美化。 中国人看着这些报道,心里难免不是滋味。尤其是当看到日本媒体用“和平外交”“历史共情”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次悼念时,感觉更像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 如果日本真的尊重历史,那就该有勇气面对侵略的真相。战俘在蒙古死去,是因为战争本身。但这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是他们带到中国、带到亚洲的。 他们不是“逝于异乡的无辜者”,他们是背负着侵略战争原罪的参与者。对他们的悼念,如果没有对受害国的致歉,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蒙古清楚此举可能引发中国不满,但基于利益选择谨慎操作。它选择性地遗忘中国曾是其最大援助国,曾为其基础建设倾注大量资源,这种外交转向本质是现实利益的博弈。 而日本,借蒙古这块跳板,想要的远不止一次祭奠。 它要的是稀土,是地缘影响力,是一个能在中俄之外站在它那边的盟友。 德仁的悼念,只是这张牌的温情包装。背后,是日本对中国稀土依赖的焦虑,是对中俄主导格局的挑战,是一场披着旧伤口外衣的新博弈。 但日本能否得偿所愿?地缘现实给出否定答案。蒙古稀土出口必须通过中俄口岸,俄罗斯因制裁将日本列为“不友好国家”,中日关系更复杂难解。 蒙古深知其命脉握于中俄之手,日本的投资与军援难以改变根本困境。 因此,这场访问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一个天皇,一个纪念碑,一次悼念,背后是日本对历史的狭隘理解,是对现实的复杂操盘。 但越是这样精致包装的“和平之旅”,越让人警惕。因为它藏着意图,藏着偏见,也藏着对历史伤口的再次撕扯。 对中国人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外交活动,而是一次情感上的伤害。是对侵略历史的模糊处理,是对受害者尊严的再一次漠视。 当一个国家的最高象征人物,选择性地表达悲悯,那就是选择性地激怒他人。 日本一直说自己是“和平国家”,但和平,不是单方面的叙事。 和平不是只悼念自己人,忘记那些被你们杀害的无数生命。 真正的和平,是坦然面对,是诚实忏悔,是在所有受害者面前低头,而不是在战犯面前献花。 天皇给战俘献花,那些在南京、在东北、在东南亚死于日军屠刀下的无数生命,又该由谁来祭奠?谁又来为他们献上一朵花? 参考资料:日本天皇首次访问蒙古国——2025-07-06 23:16·京报网

0 阅读:102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