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

万物知识局 2025-07-07 11:02:51

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警卫员刚想赶他下去,就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

1953年,当时的新中国街上的车不多,规矩也不多,一切都在摸索中建立,而交警这个行当更是个新鲜事物,不少年轻人凭着一腔热情穿上制服,却未必懂得权力的边界在哪。   也就在这么个寻常的下午,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将军,办完公事,正乘车赶往市政府。   谁知半路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交警,挥着小旗就把车给拦了。   司机刚想减速,陈赓却递了个眼神,示意他先别动,透过车窗,他看到了一张严肃又带点傲气的年轻脸庞。   这名小交警显然对自己的权力相当自信,他没走流程,也没敬礼,而是径直上前,二话不说,猛地拽开副驾驶的车门,一屁股就坐了进来,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仿佛这辆车是他叫的专车。   这一举动,别说在当年,就是搁现在也足够让人恼火,身边的警卫员当场就要发作,想把这位“不速之客”请下去,可陈赓一个眼神把他按住了,只是平静地示意司机:“走,去市政府。”   司机心领神会,一脚油门,车子继续平稳地向前开去,而那位交警呢,上车后就大咧咧地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一副“我说了算”的姿态,压根没搭理车里的其他人。   他大概以为,在这条街上,他的制服就是最大的通行证,司机早晚得乖乖听他发落。   没过多久,车子稳稳停在了哈尔滨市政府大楼前。   车一停,闭着眼的交警立刻惊醒了,他睁眼一看,发现窗外不是他指定的地点,而是戒备森严的市政府门口,脸一下就涨红了,惊愕随即转为愤怒。   他扭过头,正要冲着司机发火,质问谁给他的胆子,可他没来得及开口,陈赓将军就慢悠悠地对警卫员说:“去,把吕其恩市长给我请下来。”   “吕其恩市长”这五个字,像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劈在了年轻交警的脑门上,他的怒气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肉眼可见的慌乱。   到这个时候,他就算再迟钝,也该明白自己一屁股坐进了谁的车里。   很快,市长吕其恩行色匆匆地赶到车前,但陈赓没有添油加醋,只是三言两语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吕市长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他看了一眼车里那个已经抖成筛糠的交警,眼神里满是严厉。他当即表态,一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故事的结局没什么悬念。这位年轻的交警因为滥用职权,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处分,也成了当时哈尔滨整治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典型案例。   回过头看,陈赓将军的处理方式,实在是高明,他如果当场亮出身份,或者让警卫员直接动手,事情也能解决,但那样一来,就可能变成“大官仗势欺人”的闲话。   而他不动声色,把车直接开到市政府,把问题交给了地方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这既不是私人恩怨,也不是军队与地方的摩擦,而是一个公民将一个政府工作人员的问题,反映给了他的上级,用最符合程序的方式,维护了规则本身。   更进一步看,陈赓这个举动,敲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交警。   他是在给整个城市的管理者提个醒:新中国的干部,权力是人民给的,不是用来在街上耍威风的,哪怕只是一个最基层的执法者,他的一举一动也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之后这件事也成了推动哈尔滨市政府整顿工作作风的契机之一。   那么,陈赓将军如此淡定,那位交警又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拦下的是谁呢?恐怕他当时确实不知道,他只是习惯了对普通人颐指气使。   而陈赓的淡定,恰恰源于他见惯了生死,更懂得权力的本质,他用一场无声的较量,给那个刚刚起步的时代,上了一堂关于权力、规则与尊重的公开课。

【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政府网 2007年11月16日 关于“陈赓”的报道

0 阅读:209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