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啥乔丹那个时代有时候一支球队全场48分钟就得了70多分,这样就能赢球?究竟是他们投篮技术差还是战术效率低?直到我看了很早之前,1998年NBA总决赛才明白,裁判面对各种打手、拉人和肘击通通不吹!就库里穿越到那个时代,场均十分都费劲!
不过,看着这个系列赛之后我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啥排球的影响力永远比不上篮球和足球?说真的,这三个运动的魅力其实就是对抗!排球没有对抗,观赏性确实和足球、篮球比不了。如今NBA的对抗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在用夸张的动作制造犯规,谁上身体去主动对抗,就等于是主动犯规。
这话说到点上了,对抗!那种肌肉碰撞、寸土必争的劲儿,看得人热血沸腾。乔丹那会儿的比赛,像场肉搏战,球员冲进内线,身上挂着两三个人照样能把球干进去,裁判?哨子揣兜里懒得掏。现在呢?你稍微碰一下进攻球员的手腕,他立马能给你演个原地旋转三周半,裁判的哨子响得比闹钟还勤快。主动去对抗?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主动申请犯规么?比赛被切割得稀碎,罚球看得人直打哈欠。难怪有人说,现在的NBA像在打“体毛级犯规”篮球,碰不得,一碰就倒,一倒就响哨。
说到排球,它的问题恰恰出在“对抗”的形式上。排球当然也有对抗,网上争夺、重扣拦网,拼的是弹跳和力量。可这对抗,跟篮球足球那种贴身肉搏、允许合理冲撞的感觉,完全不同。排球中间隔着一张网,规则上禁止身体接触,球员之间连碰都不能碰。你想想,足球里后卫飞铲前锋,篮球里中锋篮下卡位顶得脸红脖子粗,那种直接的、硬碰硬的冲突感,排球天生就没有。排球得分更多是靠精妙的配合和一击致命,少了那种持续的身体对抗带来的原始张力,观众那口气提起来,可能一个扣杀就结束了,不够过瘾。再加上回合制得分,节奏不像篮球足球那样流畅,悬念积累的方式也不同。说到底,少了那种允许身体直接对话的“冲突规则”,观赏的刺激感确实差了一档。
但咱也别把“对抗”理解得太窄了。你说排球没对抗所以影响力小,那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这些隔网运动呢?它们影响力也不小。对抗的形式有很多种。排球影响力比不上足篮球,因素挺复杂。场地要求高(得有网有特定空间),入门门槛相对不低(上手发球、垫球就需要点技术),明星球员的个体光芒在高度依赖团队的排球里更难被无限放大(想想梅西、乔丹那种一人扛起球队的故事多吸粉),全球职业化程度和商业推广的深度广度,确实也还差着足篮球一大截。把这些都归因于“没身体对抗”,可能有点简单化了。
回到NBA身上,规则和吹罚尺度确实把比赛带偏了。鼓励进攻没错,得分盛宴看着也爽,但凡事有度。现在有些球员,心思不全在怎么把球放进篮筐,而是琢磨怎么在投篮时把手往防守人胳膊上凑,怎么用夸张的假摔骗犯规。防守球员束手束脚,稍微上点强度就可能被吹,那谁还愿意玩命防?结果就是比赛看着热闹,高分频出,但少了那份真刀真枪、硬碰硬的激烈和韧性。球迷怀念老派篮球,怀念活塞坏孩子军团、尼克斯黑帮那种绞肉机式的比赛,不是怀念脏动作,是怀念那种纯粹的、被规则允许的、充满荷尔蒙的强硬对抗,那才是竞技体育最原始的魅力之一。
时代在变,运动也在进化。纯粹的“野蛮”对抗肯定不是方向,运动员的健康更重要。但如何在保护球员和保持比赛激烈对抗的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NBA,甚至所有追求观赏性的运动联盟永恒的课题。完全规避身体接触,把比赛变成投篮训练和罚球大赛,那跟电子游戏里的数值比拼有啥区别?球迷要看的是人,是带着汗水和意志在拼搏的人,是在合理规则下敢于碰撞、敢于挑战极限的人。规则该松一松绑了,让防守者能真正去防守,让进攻者用真本事去得分,而不是靠“骗”。对抗回来了,那份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紧张感,自然就回来了。至于排球,它的美在于另一种精确和协作,要提升影响力,也许需要在规则微调、明星塑造和全球推广上多下功夫,单纯模仿足篮球的对抗模式,恐怕行不通。
CZF891208
现在的nba毫无观赏性!!!
魚莲
打拳的多了,娘炮文化风靡全球
那個什么什么
说实话,现在的比赛的确没以前的精彩了,但是速度更快,投篮更准。三分耍起,背身只有在村BA看看了。现在很多小朋友就是看着库里,哈登打球的把他们的优缺点学了个十足
岸边的小船
就现在这种犯规吹罚,某某摊还不满意,还得向裁判下跪求哨子呢?换成88年打活塞队,估计摊子直接拒绝出场,那是打球呢?那是打人。[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