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人开始“破防”了:印尼没买咱武器,泰国也跳过中国,连老铁巴基斯坦都去找土耳其下单买军舰。有人急了,说我们是不是被“冷落”了?但你真要把这当成挫败,那就把“武器出口”想得太低级了。 咱发展军工,从来不是为了去当“军火小贩”的。该卖卖,不该卖的,宁可不赚这点钱。 印尼这次买法国阵风、泰国买瑞典战机,看起来风光,背后其实是“买家挑品牌”,更是“卖家挑客户”。你真当人家愿意花十亿美元买个战斗机平台,是因为技术碾压?未必。而是外交交换多过实战需求。 至于巴基斯坦,买土耳其的MILGEM军舰,本质还是“防务多元化”的策略——分散风险、抬价谈判、拉动军援,这类采购背后政治逻辑大于战术逻辑。更何况,巴铁海军那点排水量,真论综合平台,土耳其那套还真不如咱054A稳。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买或不买,而在谁配得上买。
咱给谁出口?首先得确定一点:你是不是“争气的买家”。给伊朗卖点东西,结果人家隔三差五被以色列定点清除;给阿萨德那种政权撑腰,反倒拉着咱一起挨骂。买家没扛住,那就是技术再好也白搭。 中国的武器,不是用来“补贴面子”的,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它真正的意义,是让你在关键时刻“不怒自威”。不是靠广告,是靠吓阻。 真要展示实力,不靠谁来买,而是看谁不敢动。你看南海、看台海,解放军的武器哪次真开火了?可每一次演训,美日东南亚哪个不小心翼翼? 军火出口,不是“多卖几个客户”就有面子,而是“用不着卖,全世界都得忌惮”。真正的武器,不是买卖之间的流水线,是“打得起却更重要的是打不起来”。
你觉得中国该不该更积极卖武器?是该扩大出口打品牌,还是继续严选客户不“掉价”?军火买卖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