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话很精辟:“你走路,讨厌开车的人;你开车,讨厌走路的人。你打工,觉得老板抠门,你当老板,觉得员工没有责任心。你是顾客,会抱怨商家暴利;你是商人,会觉得顾客挑剔。其实大家都没错,错的是彼此站的位置不同,你不在他的位置上,又怎知对方的付出和苦楚?” 生活中因为立场不同产生的误解,简直随处可见。比如说走路和开车的场景,谁没遇到过呢?你背着包赶地铁,车子溅水让你一肚子气,可你开车时,行人慢吞吞过马路,又让你觉得他们没规矩。其实双方都没什么大错,只是站的位置不一样罢了。你在乎的是裤子干净,他着急的是时间不够,谁也看不见对方的难处。 职场里也是这样。打工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老板抠门,工资涨得慢,奖金发得少,加班还不给加班费。可真有一天你自己当了老板,算账的时候才发现,房租、人工、税费一压下来,利润薄得像纸片,员工再一迟到,你就忍不住想扣点钱。立场一换,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消费的时候也逃不开这个规律。你去买东西,看见苹果卖20块一斤,心里嘀咕这商家也太黑了。可摊主呢,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进货,搬货搬得腰酸背痛,还要赔笑脸应付挑剔的顾客,赚的那点钱还不够养家。你觉得贵,他觉得苦,道理都在自己这边。 就连家里都少不了这种事。新手妈妈带娃累得要命,家里乱糟糟,丈夫回来却只顾玩手机,她心里肯定不平衡。可丈夫呢,刚下班累得像散架,还要接紧急工作电话,觉得自己也没闲着。两人吵起来,谁都觉得自己委屈,谁都觉得对方不理解。 为啥立场一换,感受就天差地别?因为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很难真正跳出来想想别人的处境。走路的人不会知道司机赶时间有多急,司机也没空去想行人一天走了多少路。打工的抱怨老板抠门,可没干过老板就不会明白经营有多难。顾客嫌贵,却很少想商家赚这点钱背后付出了多少。 这种“只看自己”的思维,其实是人的本能。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中心偏见”,意思是我们天生倾向于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第一位,别人怎么样,反而不那么容易在意。比如你加班到深夜,觉得老板压榨你,可老板眼里,你干的活儿可能还不够他付的工资值。这种认知差距,稍微不注意就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更别提生活中还有信息不对等。你不知道对方背后的故事,就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就像买东西砍价,你觉得商家赚得多,可你没看见他凌晨三点爬起来进货的辛苦。立场不同,看见的真相也不一样。 说到立场不同,姚明的经历倒是很能说明问题。2002年他以状元身份加入NBA,8次入选全明星,成绩亮眼。可脚伤一直困扰着他,2011年不得不退役。球迷眼里,他是英雄,可他自己却说过,站在赛场上,每一步都疼得像踩刀尖。球迷看到的风光,和他感受到的煎熬,完全是两回事。 退役后,他接手上海大鲨鱼,后来当了中国篮协主席。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小组赛失利,球迷一片骂声,球员被批没拼劲,教练被说没水平。可姚明站出来说:“我来承担。”他没推卸责任,而是低头分析问题,推动改革。CBA后来增加了外援,调整了赛制,青训也抓得更紧。这些努力慢慢有了回报,可他一开始承受的压力,外人很难想象。 姚明的故事让人感慨,换位思考有多重要。他从球员到管理者,体会过双方的苦,也明白双方的难,才会选择扛起责任,而不是一味指责。他用行动证明,理解别人的立场,能化解矛盾,也能带来改变。 其实生活中这些冲突,大多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角度不同。你讨厌开车的人,可能他正赶着救命;你嫌员工懒散,可能他家里有急事;你觉得商家黑心,可能他一个月赚的还没你工资多。大家都没错,只是没站在对方的位置上看问题。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爸妈吵架。我嫌他们管太多,他们觉得我不知感恩。后来长大了才明白,他们唠叨是因为担心,而我叛逆是因为想独立。立场一换,很多埋怨就变成了理解。 社会上也是如此。疫情期间,有人骂快递员送货慢,可快递员呢,每天冒风险跑几十个小区,防护服穿得满身是汗。顾客和商家,员工和老板,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惜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对方的故事。 要说解决这些误解的办法,换位思考肯定是关键。不是让你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处境。比如下次再被车溅水,别急着生气,想想司机可能也有急事;再抱怨老板抠门时,也想想他要养活整个公司有多难。站到对方的角度看一眼,很多矛盾就没那么尖锐了。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不简单。我自己也有过教训。有次跟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吵翻了,我觉得他不讲理,他觉得我太计较。后来冷静下来聊了聊,才发现他那天刚丢了工作,心情糟透了,而我压根没问过他怎么回事。换位想想,我早点问一句,可能就不会闹那么僵。 换位思考还能让我们更宽容。职场上,多想想老板的压力,可能就不会那么埋怨;买东西时,多想想商家的辛苦,可能就不会砍价砍得那么狠。理解多了,冲突自然就少了。
这回好了,别说面子,里子都不给了,这回满意了吧?柴桑大姐直播时说:一直给他们留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