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87岁的姜伯驹院士直言:卡住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中国每年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可在数理化领域能有成就的却寥寥无几,能称得上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更是少得可怜。 姜伯驹作为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数学家,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获得者,不管是科研成就还是教研成果都是毋庸置疑的。 也正是姜院士回答了困惑我们多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放弃国外优待毅然回国的钱学森、钱三强,一生只为大国重器的孙家栋,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茅以升,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等等,这些时代楷模的名字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享受着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为我们争取的幸福生活,我们不缺吃不缺穿,甚至不管是教育、医疗亦或是信息储备都比当时的前辈要优越很多。但为什么现在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甚至再也出不来一位能够比肩曾经前辈的人才了呢? 钱老发出这样震耳欲聋的疑问,不正是在提醒我们所有人,我们应该正视人才发展问题,咱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正是这些伟大的先辈创造出的曙光给予的底气吗? 其实这个问题钱老很早就关注到了,并且不断尝试的在各种场合引起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 所以,究其根本,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呢? 教育体制的问题首当其冲,姜院士毫不掩饰的提出症结所在,外部因素什么的咱们先不讨论,就说咱们自身。 “应试教育”这四个字大家应该听得都很多了,其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由于教育体系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只是杂而浅,更重要的是,老师也为了“考而教”。 试卷上考什么学生学什么,长期以来,他们缺少的不只是对知识的统筹应用能力,更是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学生都以老师的话甚至是课本为权威,只要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钱老这样世界级的卓越科学家,照样会出错。 曾经就有过钱老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出现了失误,一名在新疆的青年发现后写信指出,钱老通篇回信中都以“您”为称呼鼓励了青年的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能力。 可如今这种珍贵的品质已经很难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咱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之后当了家长或者老师,亦或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样,社会整体就会缺乏能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如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看重结果,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好的发展,当然不能激发潜力,尤其是像物理科学这样高难度、逻辑性极强的领域。 而且,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人都崇尚“急功近利”的学习氛围,很多家长一定听过“30天背完一本书”“45天提高三十分”这样的宣传吧。 不管是卖课还是辅导机构,都喜欢采用这样的话术来吸引家长的目光,但有谁注意到了学习本就不是一个能用时间和分数衡量的问题了? 其实国家如今已经朝着教育改革这方面在不断努力,但如今的情况,只有深度改革才能真正看到成效,并且改革绝不仅仅是决策层的事情,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 诚然,如今国际上的各项科研成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想要突破不容易,但想想当年那些前辈的科研条件,他们是怎么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造出两弹、核潜艇、导弹、东方红系列等等的,这样看来,大环境的不是可以拿来挡箭的理由,毕竟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创造了那么多不可能不是吗? 信源: 中国数学会|姜伯驹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研讨会的发言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交代儿媳蒋英:“那3000元遗产,全给你妹妹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