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这是赝品,可马承源却对其十分的感兴趣。店主暗喜,直言表示:“你要是喜欢3万也可以。” 在1995年时,马承源发现了流落香港的“越王者旨於赐剑”,日本商人张口就要100万港币,马承源拿出所有钱币后,任然杯水车薪,只能呼吁社会筹集款项,在获知原委后,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一位中学生写信捐了自己的10元钱,某位残疾人捐了20元港币,最后终于凑够了价格,赎回了“越王者旨於赐剑”。 马承源这一位中国青铜器研究泰斗,尽一生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历经数十年时间,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仅在香港收回的青铜器,陶瓷,玉器等便多达300件,包括被誉为国家重宝的战国楚竹书,价值不可估量。 谁也未料到,那个曾经7点钟迎着朝阳,做上海博物馆首位观看者的27岁少年,会成为如今的青铜器研究泰斗,还领导创建上海博物馆新馆。 71岁的马承源回忆说,那天早晨7点多自己就心花怒放的跑到南京路跑马厅钟楼的上海博物馆,眼巴巴的等着开门,急切又喜悦的心情,如今已是70多岁高龄,仍然记忆犹新,他称那是自己一生“得其所哉”的转折点。 在1954年,年仅27岁的他被调到上海博物馆工作,他遇到了陈向平,曾经参加地下党工作时的老领导。 曾几何时,马承源在读初中时,便开始当地下工作者了,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运动。 直到1948年,被指责为共匪的他开除了学籍,遭到了国民党的追捕,所以组织上只能把他转往苏北,1949年时又回到了上海。在三年后,上海博物馆第一次开馆时,马承源便一大早跑去观看,成为了参观上博的第一人 关于青铜器研究,马承源总是说自己是全靠自学的,他说,“郭沫若、容庚、商承祚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凭借着浏览这些大学者的著作,因此得以更上一层楼。 马承源爱青铜器,但更有君子之风,就连特殊时期,李荫轩遭灭顶之灾时,给马承源打去电话,表示要将所收藏的文物全部将捐给上海博物馆,让马承源立刻来取。 李荫轩这才避过了被抄家,而马承源火急火燎的赶到李宅时,便看到满满一屋子青铜器,总共70多件珍品,这些全都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但在特殊时期结束后,马承源觉得,昔日李荫轩是因势所迫,才捐献文物,所以便将文物一件不少的退还李家,李荫轩为此感动难言,所以去世前留下遗嘱,将所收藏的青铜器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 马承源曾有过多次从香港收回青铜古物的事件,比如1990年,他无意间见到了一套青铜编钟,问及价格时,对方张口便说8万,然后又降成6万,然后最后是3万。 卖方觉得这一青铜编钟压根儿就是赝品,不值钱,但马承源认为这套晋侯苏编钟,只是被当成破铜烂铁了,就出钱将其买下。 后来在1995年,马承源同博物馆副馆长在香港时,又见到了一件形态别致,制作十分精良的青铜器,上面刻有“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的12字铭文。 他猜测这应该是吴王夫差为一位平凡的女子所铸,而对方极有可能便是西施。 古董商开价150万港币,马承源还是坚决将其买下,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有人问他为何非要来回,他表示自己是搞文物工作的人,必须要将国宝抢救回来,否则上无颜面对祖宗,下愧对子孙。 参考资料: 《国宝100》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
吃货萌主求投喂
2025-07-06 18:28:54
0
阅读: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