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归顺刘备后,为何郁郁不得志? 公元222年,当47岁的马超在成都病榻上写下绝笔信时,这位曾让曹操割须弃袍的西凉猛将,正用颤抖的手将家族最后的血脉托付给堂弟马岱。 他或许至死都想不明白:为何自己以“健勇”之名震慑西凉,最终却落得个“背父叛君”的骂名? 建安十六年(211年)的潼关古道,秋风卷起漫天黄沙。马超站在渭水北岸的营寨前,望着对岸曹操的十万大军,左手按着腰间震颤的宝剑,右手紧握着韩遂递来的密信。 这位35岁的西凉统帅刚经历人生最荒诞的时刻——三日前,他与曹操最忌惮的关中军阀韩遂在潼关阵前结盟,却在阵前上演了令人瞠目的“父子认亲”戏码。 当马超当众高喊“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时,连曹军哨兵都惊愕得放下了武器。这个被《魏略》记载的戏剧性场景,实则是马超精心设计的政治阳谋:他深知曹操最忌惮关中联军团结,竟不惜认杀父仇敌为义父,只为换取韩遂十万羌骑的支援。 这场堪称三国版“无间道”的较量,在渭水两岸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攻防。马超率领西凉铁骑三次冲击曹军大营,其麾下的羌人骑兵在狭窄的潼关隘口展开“锥形突袭”,锋利的马矛甚至刺穿了曹操亲卫的青铜盾牌。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在混战中险些丧命,若非许褚赤膊驾船死死拽住船舷,这位枭雄恐将葬身渭水。但马超最致命的失误,是低估了曹操的离间智慧。 当贾诩献上“抹书之计”,伪造韩遂回复马超的书信出现“今欲决一死战”的涂改痕迹时,马超与韩遂长达十年的塑料兄弟情瞬间崩塌。 潼关惨败后,马超退守凉州冀城,却遭遇了更残酷的背叛。当他率军围攻凉州刺史韦康时,未曾料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羌人盟友会突然倒戈。 杨阜、姜叙等豪强联合氐族部落,用“火牛阵”冲垮了马超的防线。据《三国志·杨阜传》记载,这场攻城战持续了八个月,马超不仅痛失根据地,更眼睁睁看着妻子董氏和幼子马秋被杨阜斩杀。 当马超带着残部投奔汉中张鲁时,这个曾经威震西凉的“神威天将军”,身边只剩二十余名亲兵。张鲁的猜忌与刘备的招揽,最终让马超在公元214年带着最后的价值——震慑羌人的威名——投奔了益州。 在蜀汉的七年间,马超的命运如同被封印的猛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时,马超率领西凉旧部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 据记载,刘璋登上城楼远望,只见城外黑压压的羌骑手持弯刀,铠甲上还沾着陇右的黄沙,这位益州牧当即瘫坐在地,连夜开城投降。 这个戏剧性的场景,让马超成为蜀汉政权合法化的“活招牌”。他领衔120名官员联名上表劝进刘备称王,这份被收录在《三国志》的劝进表,字字都浸透着马超对功名的渴望。 章武二年(222年)的成都深秋,病榻上的马超给刘备写下绝笔:“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这封用血泪写就的信件,揭开了三国名将鲜为人知的悲情底色。 参考资料: 1. 中国兰州网《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马超》 2. 三国志《马超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 3.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潼关之战记载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这一个高赞回答,首句就足以让人惊讶。“曹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