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人民日报》在《真正的成长,是超越昨天的自己》一文中,以苏轼、史铁生等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为引,提炼出“人生本是旷野,不是轨道”的深刻哲思。这篇文章通过接纳不完美、与自己赛跑、持续发光三个维度,揭示了成长的本质——不是与他人的速度竞赛,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 ——接纳不完美:在裂痕中寻找生命的光 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化解命运的暴击,将人生低谷化作文学巅峰的起点。这种接纳不完美的智慧,在当代音乐人满江身上同样闪耀着光芒。这位曾以《最美》风靡华语乐坛的歌手,在经历中年创作瓶颈时,选择放下主流市场的期待,转而探索更自我的音乐表达。他在《谁是宝藏歌手》节目中坦言:“承认自己的焦虑,接受音乐不被所有人理解,反而让我找到了创作的自由。”这种与自我和解的勇气,恰如演员李兰迪在《滤镜》中饰演的苏橙橙——当拥有改变容貌的神奇能力时,最终选择以真实面目面对世界,在不完美中寻得生命的本真。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需要经历“修剪-重塑”过程,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才能让树木茁壮成长。这启示我们:接纳不完美不是妥协,而是生命自我优化的必经之路。正如深海蚌壳在砂砾磨砺中孕育珍珠,人类的精神成长往往始于对自身局限的坦诚拥抱。 ——与自己赛跑:在静默中积蓄破土的力量 竹子定律的科学本质,在于其根系在地下构建的庞大网络——前四年看似停滞的生长,实则是在土壤中延伸数百平方米的“地下宫殿”。这种“延迟回报”机制在教育领域同样得到印证:芬兰小学前三年不设考试,专注培养探究思维,看似“缓慢”的积累,却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演员张颂文的十年龙套生涯,正是这种“根系生长”的鲜活注脚。他在菜市场观察商贩神态,在城中村记录市井百态,这些看似无用的积累,最终在《狂飙》中化作高启强从卑微鱼贩到黑帮大佬的复杂蜕变。正如竹子在第五年的爆发式生长,人生的质变往往发生在持续深耕后的某个临界点。 ——持续发光:让努力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火 《自然·生物技术》曾报道一项突破性研究:科学家通过植入发光蘑菇的基因,创造出可终生发光的植物。这些植物无需外界光源,仅凭自身代谢就能持续发出可见光,其亮度足以在黑暗中阅读。这种“自发光”特性,恰似那些在平凡中坚守热爱的人们——他们未必在聚光灯下,但始终以专注与坚持照亮自己的生命轨迹。 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机制,同样揭示了持续发光的本质。算法通过数百万次数据训练形成神经网络,看似重复的“无效计算”,实则是构建认知框架的必要过程。就像中科大团队研发的“永生LED”,通过“弱空间限域”技术让光源寿命延长至20年,真正的成长也需要在时间淬炼中实现质的飞跃。 站在时代的潮头回望,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得与自己对话的。他们在接纳不完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在静默积累中培育生命的韧性,在持续发光中吸引同频共振的伙伴。正如《人民日报》在文中所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看似无用的努力,终将在时光的褶皱里绽放成照亮前路的星光。”这或许就是成长最动人的模样——不是追赶他人的背影,而是让自己成为光的源头。
2025年7月6日,《人民日报》在《真正的成长,是超越昨天的自己》一文中,以苏轼
周东晖说
2025-07-06 15:37:3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