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目前看似拥有很强的军力,但却有着很大的缺陷。” 最显著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 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中国军队近年来通过多维度实战化训练和国际任务,正以独特方式积累着宝贵经验。在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每年都会举行数十场红蓝对抗演习,参演部队需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完成多兵种协同作战任务。 2021年“西部·联合”中俄联合演习中,双方混合编组的合成营首次实现战术级指挥链路互通,演习导演部临时增设的“蓝军特种部队渗透”等突发情况,迫使参演部队在近似实战的压力下快速决策。 这种“不设脚本、随机导调”的训练模式,已成为中国军队提升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际维和与远洋护航行动,则为中国军人提供了直面复杂局势的机会。 截至2025年,中国累计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人员超2.5万人次。在马里维和任务区,中国工兵分队曾遭遇恐怖分子火箭弹袭击,官兵们在10分钟内完成阵地转移和反击部署,成功压制敌方火力。亚丁湾护航行动中,海军特战队员创造了“舰载直升机滑降抓捕海盗”的战术范例。 2019年,第32批护航编队在12级台风中连续48小时保持战斗状态,成功驱离3批11艘可疑船只。这些经历让中国军人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积累了丰富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军事装备的实战化测试同样成效显著。 2024年台海方向联合演训中,东风-26导弹精准命中海上移动靶船,验证了其反舰作战能力。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试验后,歼-35舰载机已实现单日起降80架次的高强度训练,其出动效率接近美国“福特”级航母水平。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军队的装备性能正通过科学测试不断优化。 面对美日韩媒体的质疑,中国网友的反应呈现鲜明态度。 有网友评论称:“1996年台海危机时,我们靠渔船护送导弹艇;2025年,我们能用歼-20巡航钓鱼岛。这不是经验是什么?” 还有网友则用数据反驳:“过去十年,中国军队参与国际联演联训130余次,规模和频率全球领先。实战经验的积累,从来不止于战场。” 事实上,军事经验的积累从来不是简单的时间累加。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指出,中国通过“军事演习+国际任务+技术迭代”的三维模式,正在构建独特的实战化能力体系。 他特别提到,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蜂群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使传统“实战经验”的定义发生变化。美国国防部2025年《中国军力报告》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战争形态早已超越传统模式。网络空间、太空轨道、电磁频谱等新型领域的博弈,正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中国在量子通信、反卫星武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写现代战争的规则。 这场关于“战斗经验”的争论,本质上是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缩影。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常态化穿越宫古海峡,当歼-20战机在东海与外机对峙,当东风导弹在南海划定禁区,这些行动本身就是对所谓“经验缺陷论”的有力回应。 对此,你怎么看?
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目前看似拥有很强的军力,但
桃花林里诗
2025-07-06 04:18:3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