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之间不足90年,为何断代如隔世? 宋朝是个文人当家的时代。皇帝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科举制让穷小子也能翻身做官。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政治氛围宽松,文人说话有分量。可到了元朝,蒙古人来了,汉人直接被踩到社会底层。科举停了,士大夫没了话语权,政治成了蒙古贵族的游戏。明朝一开张,朱元璋带着农民军的狠劲,把元朝推翻,恢复汉人地位。他重启科举,整顿吏治,可也搞出了胡惟庸案这种血腥清洗,皇权比宋朝集中多了。这89年,政治从文人治国变成铁腕独揽,变化大得让人咋舌。 宋朝的经济那是真牛。开封、杭州街头店铺挤满人,海外贸易船来船往,纸币都用上了,商业氛围别提多热闹。可元朝一来,战乱把田地毁了,重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商路也断了,经济直接垮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上台后开始救经济,免税、开荒、修水利,粮食产量慢慢回暖。不过,他重农抑商,商业没宋朝那么自由。这89年,经济从巅峰摔到谷底,又爬起来,轨迹像坐过山车。 宋朝的文化,谁不夸一句“黄金时代”?诗词有苏轼、李清照,书法有米芾,绘画有张择端,理学还有朱熹开宗立派,文化繁荣得不行。元朝呢?蒙古人忙着打仗,对汉文化不太感冒,文化整体低迷,杂剧算个亮点,可跟宋朝比差远了。明朝来了,朱元璋推儒学,文化有点回春的意思,可也多了些保守味道,没宋朝那么自由奔放。这89年,文化从高光跌到低谷,再到重整旗鼓,断层感不是一般强。 宋朝社会挺开放的。城市里市民文化火爆,茶肆酒楼里说书唱戏,女人也能出门抛头露面,社会流动靠科举撑着。元朝一变,民族等级把汉人压得死死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明朝呢?朱元璋搞户籍制、里甲制,把人管得严严实实,社会稳定了,可自由度也少了。这89年,社会从活泼开放到压抑再到管控,底层老百姓的日子翻了好几番。 说到底,这89年的断代感,元朝得背大锅。宋朝再强,也挡不住蒙古铁蹄。1279年崖山海战,宋朝彻底没了,元朝带着完全不同的统治方式上场。蒙古人不懂汉文化,也不屑学,硬生生把宋朝的传统掐断。等明朝接手,朱元璋虽然想接宋朝的班,可中间隔了个元朝,社会、政治、文化都变了样,想完全复原哪那么容易?这89年,元朝就像个大剪刀,把宋明剪成了两截。 朱元璋是个关键人物。他出身穷得叮当响,元朝末年灾荒、瘟疫让他家破人亡,只能去讨饭、当和尚。后来投了红巾军,一路打拼,1368年推翻元朝,建了明朝。他痛恨元朝的腐败,重拾汉人文化,可手段也狠,杀功臣、严律法,跟宋朝的宽松治国完全不是一路。这89年,他从乱世走来,把国家拉回正轨,可也带来了新味道。 为啥宋明之间差距这么大?一是元朝的破坏太狠,宋朝的根基被连根拔起;二是明朝的重建有自己的路子,没完全照搬宋朝;三是这89年战乱频发,社会没喘息的机会,变化自然剧烈。时间虽短,可经历的事太密集,愣是把历史撕开一道口子。
宋朝军队为什么弱?其实宋朝军队一点也不弱,只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罢了。汉朝是用财政破产的代价养了17
【95评论】【46点赞】
河图洛书
宋朝与文人共治,就把宋朝治理的那么屈辱吗
采菊东篱
两宋的文人治国把风气给带坏了,元人来了又实行包税养肥了一批地方文人。老朱是知道文人治国的危害的,可朱高炽朱瞻基两代帝王短命让堡宗5岁上位来了个主少国疑,直接导致文人集团坐大到不可收拾。堡宗想拿回权力学成祖来个御驾亲征,结果没学好成了叫门天子,自此文人集团再无牵制,慢慢发展成了个怪物集团。最终把大明连同自己一并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