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

文史充点站 2025-07-05 16:43:58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目光一怔,走上前问:你怎么在这儿? 她正低头擦拭设备,袖口沾着油渍,与普通工人没什么两样,邓小平快步上前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这位“女工”正是王承书,国际物理学界“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创立者之一,此时她的真实身份是504厂铀浓缩技术攻关组长。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34年以物理系第一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是全班唯一的女生,1941年,她远赴美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共同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美国同行评价她“若留在美国,必将获得诺贝尔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向她抛出橄榄枝。 然而1950年代,美国开始限制华人科学家离境,王承书夫妇决定回国,她与丈夫张文裕耗时7年,将300多箱科研资料分批邮寄回国,最终在1956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被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钱三强找到她,希望她转向热核聚变研究,46岁的王承书没有犹豫,回答了三个字:“我愿意。”她销毁了个人所有的基础物理研究笔记,全身心投入到新领域。 1961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中国的铀浓缩技术陷入绝境,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这项任务需要隐姓埋名,连家人也不能说。”王承书依然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在504厂,王承书与团队住进了厂区3号招待所,房间没有供暖设备,她每天和工人一起搬运G—2型离心机,参与设备调试,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她半年内就磨坏了好几套工装。 没有计算机,王承书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进行数据演算,据中科院档案记载,她带领团队完成了超过3万次铀分离数据计算,因为经常停电,她们只能点蜡烛继续工作,单日最高纪录是点燃了17根蜡烛。 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只留下一些俄文残页,为了获取关键信息,王承书开始自学俄语,逐字逐句地翻译这些珍贵的技术文献。 1964年1月14日,王承书团队成功产出了合格的高浓缩铀,比预定计划提前了113天。这批核燃料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基础,当邓小平视察时看到这一成果,他感叹道:“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 王承书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每个月280元的工资中有200元都交了党费,剩下的钱用来资助困难的同事和学生,她自己却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一件衣服经常穿好几年。 1992年丈夫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将两人积攒的10万元全部捐出,在西藏建了一所“文裕小学”。临终前,她又将最后的7000元存款作为党费上交给组织。 晚年的王承书患上了白内障,医生建议使用6000元的进口药物治疗,她拒绝了,说:“我的眼睛不值这个钱,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直到病逝,她的双眼都没能完全恢复光明。 504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邓小平1958年亲自批准建设,除了王承书的贡献,这里还诞生了197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要成果。 这座工厂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提供了核燃料,被誉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如今邓小平当年的留影处、黄河铁桥、主工艺大厅等已经成为国家工业遗产。 王承书在504厂隐姓埋名工作了30年,直到1994年病逝,她的贡献才被完全公开,钱三强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她:“她既有资格见马克思,也有资格见爱因斯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王承书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渥生活,放弃了个人的学术声誉,甘愿隐姓埋名为国家奉献,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至今仍让人敬佩。 王承书的故事在电影《无名之辈》中得到了致敬,张译饰演的“沉默者”就是以她为原型,虽然她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教科书里,但她的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核工业大国,这离不开像王承书这样的先驱者的默默奉献,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铺平了道路。 王承书生前经常说:“这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朴实的话语,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崇高品格,她们不求名利,只求国家富强,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从燕京大学的优等生到美国的知名学者,再到504厂的无名“女工”,王承书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她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叫做爱国情怀,什么叫做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在今天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王承书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外部的技术封锁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信源:新浪军事——中国这位女专家鲜为人知 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到去世

0 阅读:65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