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的一天,老山前线,夜深雾浓。能见度不到五米,空气里透着血腥味与紧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7-05 14:23:53

1984年11月的一天,老山前线,夜深雾浓。能见度不到五米,空气里透着血腥味与紧张气息。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一夜,22岁的黄登平站在最前线的阵地哨位上。突然,一个模糊身影从视野中闪过。 他没有惊慌,也没有呼喊,而是悄悄提起枪,摸过去看看。结果,让整个阵地炸了锅。他发现了15名越军特工,正准备在阵地后方搞破坏。 一个新兵,单枪匹马,靠着直觉和胆识,硬是靠一枚手雷和一支微冲,顶住了敌人的突袭。这场战斗之后,他的名字成了老山前线的传奇。 但在这之前,他只是个普通的新兵。 黄登平出身湖北京山,1979年入伍,那年他还不到18岁。那个年代参军是热门选择,但他参军的目的很单纯——想出去闯闯。他学习不错,被选拔上军校,是全军首批大专兵之一。人还没站上阵地,档案里已经贴了“高材生”的标签。 他没把这标签当回事,倒更怕“读书兵”被人瞧不起。于是,在训练中拼命压腿、跑步、打靶样样不落,生怕被人当成“眼高手低”的书生。 1984年6月,部队抽调骨干赴云南老山。他主动请缨,被派往前线,任见习参谋,参与战场观察与作战部署。 那时候的老山,已经不是当初的边防哨所。战火持续多年,敌我争夺日趋激烈。黄登平到了阵地,才知道什么叫“敌人在前线,命悬一线”。 战壕修在山上,蚊虫、湿气、毒蛇、炮弹是家常便饭。每天都有人负伤,也有人牺牲。新兵到岗第一天,就要熟悉战术地图、侦察路线、警戒流程 而他,很快适应了这一切。 那天夜里,天色阴沉,雾气像潮水一样往阵地灌。几乎什么都看不清,耳边只能听见风穿过树枝的呼啸。 黄登平那天轮到夜岗。他背着微冲,身边有一枚手雷,标准装备。他刚站了不到半小时,突然,一道影子从左前方的灌木后滑过。太快了,一眼带过,却不像是风吹树叶那种动静。 他没动声色,只缓缓挪了脚步,悄悄靠近。 越往前走,动静越大,脚步声、轻微金属碰撞声,混在一起。他趴在一处乱石堆后,借着月光勉强看清,对面山坡上有一串模糊的身影在快速移动。 他立刻反应过来:这不是单个偷袭者,是一支小队。 他判断他们不是侦察兵,而是突击队,有目的地接近阵地后方——不是抓俘虏,就是搞破坏。 他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增援,只有两样东西:一颗手雷和满膛子弹。 他没犹豫,拉开手雷,瞄着人影最密集的地方扔了过去。 爆炸震碎寂静。 烟尘中,有人倒下,有人惊叫。对方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他已经拔枪冲出掩体,朝着人影密集方向扫射。 三秒钟后,又一人倒下。剩下的敌人开始撤退,他没追,只静静回到掩体,再装上一颗手雷,等待。 十几分钟后,阵地增援赶到。 战斗结束后,搜山小队上去清点,前前后后找到了15具越军尸体,全副武装,装备齐全。他们身上带有炸药、伪装服、毒气喷雾、夜视仪,明显是训练有素的特工队。 其中几人被炸死,几人中弹,其余在逃窜中被击毙。 这是一支越军精锐的“黑玫瑰特工小组”,专门负责渗透破坏。目标是摧毁后勤线路和电台通信。 黄登平这一手,彻底打乱了敌军部署。 战报上写得清楚:黄登平一人,在浓雾中立断机警,使用单兵火力成功歼敌15人,保住前线通讯指挥系统。 这是整个老山战役期间,单兵战绩最突出的一次夜战之一。 很快,他的事迹在前线传开。有人当传奇听,也有人嘀咕“是不是夸张了”。 但军方派人复核,现场调查、询问哨兵、还原现场。一切细节严丝合缝,没人再质疑。 不久后,黄登平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战斗结束后,黄登平没有立即退伍,而是被调回后方接受表彰,出席多个军区交流会。他也短暂担任基层带训员,把实战经验教给后来的新兵。 但他不爱抛头露面,也不太会讲话。他说自己只是当时没犯糊涂,手上有武器,脑子里清楚事,就该那么做。 几年后,他选择退役,回到地方。他不走仕途,不当企业顾问,只想安安静静生活。 很多年后,有记者找到他,他只笑笑,说:“战场上活下来的都不爱多说。” 如今的他,已经年过六旬,平日带孙子遛弯,偶尔还会听见邻居提起:“你们知道他当年干了啥不?” 是的,他干的事,确实不一般。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