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对中俄关系说过,他认为中国既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只是恰好走到一起的同路人而已。 说到底,俄罗斯是出于没办法才拉上中国一把。俄乌战争开打后,西方国家的封锁越来越严,冻结外汇储备、踢出SWIFT系统、断供芯片、撤走外资企业,种种招数下来,直接让俄罗斯的卢布汇率暴跌、能源出口腰斩、国内市场萎缩、GDP跌落到之前的1/10,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老百姓连面包都买不起。 这时候,俄罗斯肯定希望有人能拉他一把,而中国,必然是首要目标——毕竟,中国手里恰好握着两大法宝:一是市场,二是能源需求。 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能源占了大头。俄罗斯对华出口的石油占其总出口量的35%,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每年380亿立方米的供应量,相当于北京全年用气量的4倍。 中国不仅买俄罗斯的能源,还把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卖到俄罗斯,2025年1-5月,中国对俄出口的新能源混动车暴涨245%,赛力斯品牌在俄销量翻了一倍多。这种“你卖油我卖车”的模式,结结实实的帮了俄罗斯一把,更完美处理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库存。 金融合作这块儿更绝,西方制裁让俄罗斯吃够了苦头,于是卯足了劲“去美元化”。如今,中俄贸易中95%都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俄罗斯外汇储备里人民币占比从2022年的7.7%涨到2023年的35%,国家财富基金里人民币更是占了60%。俄罗斯人现在连买房子都开始用人民币贷款,银行里的人民币存款一年增加了两三倍。 更绝的是,为了绕开SWIFT系统,俄罗斯还把469家银行接入了中国的CIPS系统,而中国的银行也加入了俄罗斯的SPFS系统,与俄罗斯一道,为中俄贸易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不过,俄罗斯也不是完全被动。它一边靠能源出口回血,一边搞起了“经济内生循环”。 军工产业成了香饽饽,2023年产值增长30%,坦克、导弹不仅自己用,还出口到非洲和中东赚外汇;农业也不含糊,2023年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继续稳坐全球小麦出口第一的宝座;最绝的是芯片,西方断供后,俄罗斯从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采购“灰色进口”芯片,虽说性能差点,但军用无人机、雷达这些装备总算没停摆。 但这些措施终究是权宜之计。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几乎停滞,芯片、航空、精密仪器全靠进口替代;教育、医疗这些软实力产业被边缘化,80多万高学历人才逃离俄罗斯。过度依赖能源和军工会导致经济结构僵化,创新能力下降,一旦战争结束,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谁也说不准。 中俄这种“同路人”关系,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来缓解经济压力,中国则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地缘支持来保障供应链安全。就像两个在沙漠里迷路的旅人,虽然目标不同,但暂时结伴而行总比单打独斗强。 不过,这种关系也充满了变数。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会不会升级?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些问题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未来中俄关系会怎么走,谁也说不准,但至少现在,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
依秋聊趣
2025-07-05 12:32: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