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违规将中国稀土卖给美欧,一印商进口120吨,中方果断出手 最近,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 “暗战” 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悄然上演。印度企业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把中国稀土转手倒卖给美欧,结果被中方当场抓包。 事情的导火索是印度企业 Sona Comstar 的一笔 120 吨稀土磁铁交易。根据外媒披露,这家印度公司通过常规贸易渠道从中国进口稀土,转手就供应给特斯拉、斯泰兰蒂斯等欧美车企。 表面上看这是合法生意,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套利游戏”—— 利用中国开放的出口渠道低价拿货,再加价卖给中国限制出口的对象,既赚差价又损害中方战略利益。这种 “借道发财” 的套路,彻底激怒了中国监管部门。 中方的反制措施堪称雷霆手段。2025 年 4 月,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所有出口商必须详细申报用途、客户清单和产品类型,并提供全链条追踪数据。 更绝的是建立 “动态阀门机制”,即便已经获批的出口许可,也可能因用途不明或转手嫌疑随时被叫停。这招直接卡住了中间商的脖子,Sona Comstar 原本计划今年进口 200 吨磁铁的订单,在政策升级后被迫终止。 印度企业的违规操作并非个案。近期多家印度公司被查实伪造《最终用途承诺书》,将中国稀土伪装成 “民用电机”,经马来西亚、越南等第三国转运至美国军工企业,单笔交易溢价高达 60%。 更讽刺的是,中国技术部门在拆解印度军用无人机时,竟发现了来自中国的稀土材料,坐实了印方违反承诺的事实。 这些明目张胆的作弊行为,让中方彻底失去信任,涉事企业被列入 “不可靠实体清单”,终身禁止采购中国稀土,连通过第三方转购的门路都被堵死。 印度之所以铤而走险,背后是其稀土产业链的致命短板。这个自诩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国的国家,实际开采能力却惨不忍睹。印度稀土公司 IREL 的精炼纯度最高仅 82%,远低于高端制造所需的 99.5% 标准,不少矿区还在用 “手工分选” 这种原始方式提取矿物。 更要命的是,印度年需求量 2.5 万吨稀土,本土产量不足 1 万吨,60% 缺口长期依赖中国填补。当中国收紧出口,印度车企库存仅够维持 15 天,塔塔、马恒达等企业面临全面停产,每日损失高达 3 亿美元。 面对危机,印度政府上演了一出 “迷之操作”。一方面高调宣称要打造 “稀土自主”,推出 136 亿元人民币的 “国家关键矿产使命” 计划,向私营部门开放勘探许可;另一方面却暂停对日本长达 13 年的稀土供应协议,试图将资源优先回填本土需求。 日本每年 1000 吨的原料供应骤然中断,直接冲击丰田、本田等车企的生产线,而印度自身的精炼技术根本无法及时填补缺口。更滑稽的是,印度甚至需要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再高价回购成品磁体,形成 “出口原料→中国加工→进口成品” 的荒诞循环。 这场稀土风波的背后,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博弈。中国掌握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深加工能力,在新能源、军工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美欧虽试图扶持印度作为 “替代中心”,但印度的技术鸿沟和基础设施缺陷,注定其难以在短期内承接中国的角色。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巴斯卡兰所言,印度要想在稀土供应链中发挥关键作用,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解决人才断层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事件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通过升级出口管制、建立追踪系统、纳入技术人员备案等组合拳,中国不仅堵住了监管漏洞,更掌握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 “阀门”。 当德国宝马、大众等企业已获加快审批时,印度企业的申请仍在严格审查中,这种差异化待遇传递出清晰信号:遵守规则者畅通无阻,投机取巧者寸步难行。 这场稀土 “倒爷” 事件,最终以印度偷鸡不成蚀把米告终。120 吨稀土的转手生意,不仅让印度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准入资格,更暴露其产业链的脆弱性。
被我们逮了个正着!印度企业不遵守我们的稀土管制令,进口120吨稀土倒卖给美欧,后
【8评论】【3点赞】
临渊羡鱼
印度会转卖不奇怪 是时候学美国对越南这招了 :派监督官来监督 费用工资你来付 ……
勿忘我
中国稀土企业有严重倾销稀土行为,一边在喊企业亏损一边大肆低价出口倾销,必须追究相关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秦红书
要么高价出口,要么严禁出口,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趙宏伟
既然稀土控制为啥要出口印度呢。出口最少加价10倍还要有数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