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6年,斯大林把朱可夫贬去当敖德萨军区司令员,从最高副统帅到一个二级军区司令,这反差不可谓不大,一般人认为朱可夫也就不会去干具体工作了,但朱可夫并未如此。 (参考资料:2011-05-03 人民网——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朱可夫) 在克里姆林宫那片肃穆的红墙之下,一块约30厘米长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只简单刻着“朱可夫1896-1974”,它不宏伟,也不精致,与旁边那些地位显赫者的墓碑相比,显得异常低调。 可就是这块石头,承载着一个被誉为苏联“军神”的传奇人生,他曾是力挽狂澜的救世主,也被视作政治棋盘上功高震主的弃子,一个民族的脊梁,为何在荣耀与沉浮间挣扎,最终只留下如此朴素的归宿? 格奥尔基.朱可夫的人生,始于卡卢加州一个贫苦的农家,11岁就去莫斯科当学徒,早年的苦难,意外地磨砺出他强健的体魄和一股不服输的狠劲。 1915年,19岁的朱可夫应召入伍,成了一名沙俄骑兵,在一战的炮火中,他作战英勇,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军事天赋初露锋芒。 十月革命后,朱可夫投身布尔什维克,苏俄内战中一场以寡敌众的遭遇战,他率领百余人硬是扛住了两千敌军七个小时的围攻,这份不要命的勇气,让斯大林记住了他的名字,也为他铺开了快速晋升的道路。 朱可夫对新兴的装甲战理论抱有极大热情,加之他严谨细致的作战计划和铁腕治军的风格,很快声名鹊起,然而,1937年斯大林对军队展开大清洗,无数将领被处决,诡异的是,朱可夫却毫发无损,甚至还在高升。 谁知,这份在腥风血雨中的幸存,也为朱可夫日后更辉煌却也更具争议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939年,朱可夫被派往远东,组织对日军事部署,在随后的诺门坎战役中,他指挥苏军大量运用装甲部队,以“闪电战”式的立体机动战术,一举围歼日军主力,这场胜利后,他一路高升,到1941年初已是苏军总参谋长。 位高权重,也意味着直面风暴,朱可夫上任后,曾富有远见地提出对德“先发制人”的进攻方案,却被斯大林否决,仅仅一个多月后,德国悍然入侵,战争初期,苏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 当德军兵临基辅城下,朱可夫力主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他这直率的建议,却与斯大林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他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但事实很快证明,朱可夫是对的,斯大林的固执,让66万苏军在基辅灰飞烟灭。 这次谪贬,反而开启了朱可夫的“消防队长”生涯,哪里告急,他就被派往哪里,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再到白俄罗斯,直至最终攻克柏林,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几乎协调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 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苏联接受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降,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胜利大阅兵上,他身骑白马检阅部队,威望达到了顶峰。 然而,威望的巅峰,往往也是政治悬崖的边缘,朱可夫卓著的战功和直率的性格,引来了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起,他被一贬再贬,从驻德苏军总司令调到敖德萨,再被贬到更次要的乌拉尔军区,彻底远离了权力中心。 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的命运似乎迎来转机,他积极参与逮捕贝利亚的行动,帮助赫鲁晓夫巩固了权力,作为回报,赫鲁晓夫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并让他进入了政治局。 1957年,当赫鲁晓夫遭遇政治对手发难时,又是朱可夫鼎力相助,动用军用飞机将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开会,保住了赫鲁晓夫的地位,可也正是这次,朱可夫那句“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动”的豪言,让赫鲁晓夫感到了威胁。 不久,赫鲁晓夫趁朱可夫出访之机,以“波拿巴主义”这一莫须有的罪名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讽刺的是,这顶帽子,当年也曾扣在图哈切夫斯基头上。 自此,这位战功赫赫的“军神”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晚景凄凉,昔日的朋友们也大多疏远了他,他深爱的妻子加林娜也因病去世,而他也身患疾病,直到1974年,一代名将溘然长逝,葬礼异常冷清,没有一位苏联领导人出席。 直到1995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才被彻底恢复名誉,获得迟来的公正,他无疑是苏联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是危难时刻的民族英雄,但在那个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他的功绩与性格,却成了他悲剧的根源。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