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缺德了!”7月1日,江苏泰兴,一女子和家人去公墓看望婆婆墓地时,却发现婆婆的墓地已经被人给“霸占”了,对方还没有去世,却把婆婆的骨灰盒和墓碑都扔了,打算把这块墓地给自己家使用!网友:这也太“迫不及待”了吧! 丁女士的婆婆三年前刚刚过世,家里人将老人葬在了公墓里,清明节买了元宝、蜡烛前来祭拜。 没想到,过了几天,村委会突然打来电话:“你把你妈墓迁走,咋不跟我们打声招呼?” 闻言,全家人面面相觑,赶忙跑到公墓,结果被眼前的场景惊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原本葬婆婆的位置有明显的被扒痕迹,花钱竖的石碑不翼而飞,最令丁女士感到痛心的是,老人家的骨灰盒也不见了!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是哪个黑心的大白天挖我们家坟?思来想去,丁女士怎么都琢磨不通,平日里和和气气的,也没有跟谁结仇结怨啊。 就在这时,地面上的“标记”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这里属于公墓,说白了就是不花钱,坟墓是“先到先得”。 始作俑者为了给家里的老人留位置,便擅作主张刨了丁女士婆婆的墓。 对此,丁女士气的好几天吃不下饭,自己婆婆生前吃斋念佛,结果百年后被人如此羞辱,如今连骨灰盒都没保住!九泉之下岂能安息? 事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周围的邻里和网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谴责:“太缺德了!” “这种事闻所未闻,简直是霸道至极。” “死者为大”是国人心中最朴素的底线,将别人的骨灰丢弃,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古代的“挫骨扬灰”,是断子绝孙的行为。 大家普遍认为,侵占者的行为必须受到严厉惩处,否则天理难容。 其实,这件事不仅仅是道德沦丧,还反映出公共资源管理上的漏洞。对方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就因为这里是公墓,缺乏监督。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公共墓地供需失衡;传统伦理与现代利益的碰撞中,部分人的道德底线逐渐失守。 但问题的解决,不能止于对侵占者的谴责,更需要制度与人文的双重反思。 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殡葬管理的制度完善、生死教育的普及推广,才是避免此类悲剧重演的治本之策。 墓地,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土地,而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桥梁,是文明对生死敬畏的具象表达。 当这座桥梁被恶意摧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社会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信仰基石。 丁女士一家的遭遇,是一个家庭的伤痛,也是一面警示的铜镜:若连逝者的尊严都无法守护,谈何文明?若连对生命的敬畏都荡然无存,谈何人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源:《女子称婆婆的公墓被活人霸占:人还没死,先把墓占了,婆婆的骨灰盒和墓碑都找不到了》——江北融媒
山西,女子向婆婆借钱买房,婆婆不肯,女子一家3口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一套房。没想到
【19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