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专家!”87岁姜伯驹直言:掐住我们喉咙的,不是别国,而是我们的教育!中国

哈皮的瓜瓜 2025-07-04 17:24:05

“这才叫专家!”87岁姜伯驹直言:掐住我们喉咙的,不是别国,而是我们的教育!中国每年培养800万大学生,可数理化真出成果的却屈指可数,顶级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姜伯驹不是在发牢骚,他是用自己一辈子的经历,把问题点透了,从小家里就是学术世家,16岁读北大数学力学系,在那个年代,北大讲究的是思辨,是独立思考,不是做题比赛。 他的父亲姜立夫是老一辈的数学家,从小就灌输他“数学不是算术”的理念,这让他对学习、对学问,有种打心底的敬畏。 他留校后跟着江泽涵干,开始教书育人,后来还远赴美国访学,人家都想着怎么出成果、搞项目,他却在国外看出了门道。 当时国外火得一塌糊涂的“低维流形”,国内没人懂,他回国就啃原文、改教材、上新课,连基础术语都要从头讲,硬是把这门冷门学科带到了北大的讲堂。 他当时说:“宁愿少出点科研成果,也要让学生听得懂。”这不是嘴上说说,他真就这么干了。 他手把手教出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成了国际知名专家,有的拿奖回来后转身就投身国内建设。 当时的教育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反而冒出了那么多顶级人才,可现在,我们的孩子拼到天昏地暗,只为一张分数单,能进清华北大的人越来越多,能出世界影响的人却越来越少。 这就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方向偏了,姜伯驹一语中的:卡住我们脖子的,是教育本身,那你怎么看,现在的教育真是在“拔苗助长”吗? 其实,姜伯驹的话刺中的是整个社会都不敢直面的痛——我们确实堆出了一堆“高分工厂”,但真正能打开世界大门的人才,寥寥可数。 光看论文数量,中国早就全球第一,但真正能站上国际舞台、被全世界引用的原创成果,咱们还是很吃力。 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太急了,急着出成绩,急着排名,急着出个“天才”来给体系涂金,可姜伯驹不信这个,他信的,是踏踏实实打基础。 一门课从零讲到深,一篇文献从晦涩翻译到通俗,他用几十年,做的就是“看得见”的教学,这才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底气。 他不是抱怨教育难做,而是看清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焦虑”,顶尖人才不是堆出来的,是培育出来的。 你要有土壤,有自由,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折腾,分数不会出奇迹,独立思考才会,姜伯驹这样的人,不需要在讲台上吼口号,他的人生就是一块试金石。 我们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愿意像姜伯驹那样,用一辈子去点燃别人脑袋的人。 教育真正的意义,不是让所有人都优秀,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你觉得呢,现在的孩子,是在被培养,还是被操控? 参考资料:中国数学会——姜伯驹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研讨会的发言

0 阅读:54
哈皮的瓜瓜

哈皮的瓜瓜

哈皮的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