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1997年的春天,北京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座公园里,一座青铜雕塑静静矗立。
雕像是数学家陈景润,他端坐着,微微低着头,仿佛仍在沉思某个深邃的数学问题,他的妻子由昆一步步走到雕像旁边,停下脚步。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到那冰凉光滑的金属脸颊,这一刹那周围的声音仿佛消失了,指尖传来的凉意让她恍惚回到了医院冰冷的病房。
她的丈夫陈景润,那个对数学有着近乎痴迷热爱的瘦削男人,即使躺在病床上,右臂扎满输液针眼时,也总固执地把右手腾出来,趴在那里写写画画。
别人不解他只低低地说:“左手留给输液,右手要写字啊。”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他从小就和数字、公式特别投缘。
命运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却因口音被学生抱怨,只能转做批改作业。
高强度的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一年内住了六次医院,最后不得不离职回老家摆书摊勉强糊口。
直到1955年,厦门大学向他伸出援手,在那里他发表了改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理论的论文,命运由此转向,被调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研究所的日子依旧清贫,当时住房紧张,他主动提出搬到一间仅3平米的废弃洗手间里。
狭小的空间,他却怡然自得,马桶盖成了他的书桌,墙角堆满演算的草稿。
北京的冬天寒气刺骨,风从窗缝往里灌,他就在房里挂起一个大灯泡取暖,整夜蜷缩着身子,在昏黄的光线下推演公式。
后来搬进稍大的6平米小屋,床头被煤油灯熏得黢黑,很多人看着觉得苦,他却觉得挺好,因为“就在这儿写字,够用了”。
对他来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才是最大的满足,面对“哥德巴赫猜想”这座世界级的数学高峰,不少人退缩断言“山穷水尽”,他却偏要闯出一条新路。
生活的转折有时就在不经意间,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因病住院检查,遇见了前来进修的年轻军医由昆。
这个平日只埋头于书堆的数学家,第一次主动叫住了她:“由医生,坐会儿吧?”
他笨拙地寻找话题,询问她的家乡、爱好,眼睛里闪烁着平时钻研公式时很少见的光彩。
由昆有些犹豫,说:“您是名人,怎么会看上我?”
陈景润几乎是脱口而出:“你不答应,我一辈子不结婚!”这份执拗,正如他对数学的追求。
随后是两年的异地恋,书信成了两人维系感情的纽带。
1980年他们终于结为夫妻,后来儿子出生,他特意取名“陈由伟”,把自己的姓和妻子的姓揉进了孩子的名字里。
婚后这位沉浸在数学世界的“书呆子”开始笨拙地学习经营家庭,儿子降生时,面对“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询问单,他紧张得手直抖,毫不犹豫地签下“请保障爱人安全”。
妻子给他理发,手艺生疏剪得参差不齐,他顶着这副样子去上班,却真心实意地夸:“由昆理得精神!”
数学固然仍是他的生命,但生活因为由昆和儿子,终于染上了温暖的烟火气息。
然而病痛没有放过他,1984年遭遇的一场车祸中,他不慎摔倒撞伤头部,后来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再次摔倒,身体彻底垮了,最终确诊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曾经握笔挥洒智慧的手抖得无法书写,他就用左手死死按住右手,艰难地继续演算,喉咙发声困难,他就用手势比划着和前来探讨的学生交流。
护士送药来时,他会像偷藏糖果的孩子一样赶紧把正在钻研的数学书籍和稿纸藏起来装睡,等护士一走,立刻又摸出来。
即使到了生命最后阶段,他嘴里念念不忘的依然是:“1+1还没证出来,不能停啊……”
1996年3月19日,这位毕生执着于数学高峰的数学家,在严重的肺部感染和高烧的折磨下离世,终年63岁,他留下遗愿,希望能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公园里由昆坐在冰冷的青铜雕像旁,端详着丈夫凝固的面容,沉默良久,她忽然倾过身子,伸出双臂紧紧搂住了那毫无温度的青铜肩膀,脸颊轻轻贴在冰凉的青铜脸颊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