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带上菜刀迅速到村委会干活!”贵州榕江,一村支书拿着小喇叭在村巷内奔走呼喊,村民闻声而动,接下来村民的操作让网友们感动不已,网友:军民鱼水情深具象化了! 贵州榕江,洪水刚退,淤泥满地。忠诚镇的村支书嗓子已经喊哑了,他举着个旧喇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小巷里奔走。
“能动的!带上菜刀、锅铲,到村委会集合干活!救援队等着吃饭!”声音穿透湿漉漉的空气。村巷里,一扇扇门应声而开。 起初是二三十人,很快汇聚成一支近三百人的队伍。村委会的空地,转眼成了热气腾腾的“前线食堂”。 案板犹如“战场”, 切菜洗涮的主力,是镇上有名的“娘娘军”,也是平日里为“村超”加油的啦啦队。此刻,她们手里的彩球换成了菜刀,麻利地处理堆积如山的蔬菜。刀落在案板上的节奏,是她们新的助威声。 大灶前,掌勺的是村里红白喜事的“大师傅”周井泉。巨大的铁锅在他手里翻飞,炒菜、炖肉,一刻不停。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炒着炒着,手臂突然不听使唤地抽筋了。旁人赶紧扶他坐下,他却摆摆手:“莫停火,我坐这儿看着,你们按我说的下料,味道不能差!” 还有负责盛饭的村民,手就没停过。他每盛一勺饭,总有人在一旁叮嘱:“再压一压,压实在点,他们干重活,吃不饱没力气……”白米饭渐渐在饭盒里堆成了小山。 灶火正旺时,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挤了进来,操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羊肉,炖汤好!”他是新疆退役军人阿里木江·哈力克,得知灾情后,他二话不说,跨越了4000公里,自费买了4头牛运到榕江。卸下牛,他挽起袖子就加入了切肉的行列。 镇上的包子铺老板更是关了自己的店门,把蒸笼全搬到了临时食堂。“这下能做包子了!”食堂里一阵欢呼。 和面、调馅、上笼蒸,每个步骤都有人,大家通宵达旦。蒸笼的白气整夜未散。老板更是整夜没睡,有人劝他歇会儿,他抹了把脸:“我这才熬一晚,救援的人几天没合眼了,让他们吃口热的。” 从清晨6点半的薄雾,忙到日头西沉。灶火边就没离开过人。切菜的侗族妇女手腕贴满了膏药,手下的动作却依然利落;本地村民还有外地的志愿者,甚至一个留着长发的摇滚乐队贝斯手,都在洗菜池边和灶台前忙碌着。 一盒盒饭菜,一个个热乎的包子,被小心地装车,送往在泥水里和废墟上奋战的官兵和救援队员手中。 一个年轻的战士扒着饭,眼眶有点红:“香,真香,这是家里人做的味道。”旁边的村民听见了,憨厚地笑了笑:“你们在最前头拼命,我们在后头,管顿饭算啥?该做的……” 临时食堂的烟火气,是洪水肆虐后榕江大地上最温暖的风景。网友说: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最具体的样子。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请大家带厨具,来村委会帮忙干活!” 天眼新闻|榕江洪灾中的 “民间炊事班” 榕江县人民政府网|榕江:村民争做 “爱心餐” 慰劳抗洪救援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