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年,李世民病重,下令处死宰相刘洎。临死之前,刘洎还想上书李世民,却没能如愿。 刘洎,唐朝宰相,一度同时负责吏部、户部、礼部,深得李世民信任。唐朝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除了魏征,就是刘洎。 645年,李世民觉得远征高句丽,表叔隋炀帝搞不定的敌人,李世民很有信心击垮,他决定御驾亲征。 史上打仗最厉害的皇帝,带着史上超一流的名将配置出征,李世民充满了客观,他相信自己可以成就霸业。 皇帝御驾亲征,谁来负责后方政务呢?答案是太子李治、宰相刘洎。李治在定州监国,刘洎辅佐,实际决断。 李治仁孝,优柔寡断,缺乏魄力,李世民并不放心。如果不是考虑让李承乾、李泰、李治3个儿子同时活下来,李世民也不会册立李治。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找来刚直的刘洎,让他辅佐太子监国,不要辜负朝廷。 刘洎为人正直,对李世民表态:“皇上放心,谁敢胡来,就先斩后奏,震慑他们。” 刘洎此言,李世民颇感震惊,先斩后奏,手段未免强硬。不过,李世民并未生气,而是勉励他:做事得踏实,要懂得团结,这是处世之道。 刘洎忠心耿耿,这点没啥疑问,却太过正直。李世民能否容忍,关键不在刘洎说了什么,而是李世民的身体状态。 远征高句丽之前,李世民生龙活虎,还亲自到第一线指挥战斗。如此,刘洎的“先斩后奏”,李世民原谅他,毕竟李世民有的是时间,刘洎未必活得过自己。 辅佐太子监国,刘洎尽心尽力,处理后方政务的同时尽量满足前线的粮食物资供应,支撑李世民围城作战,与高句丽死磕。 战斗过程不如人意,李世民在驻跸山击败高句丽大军,唐军损失也不少。接着,李世民围攻边境小城安市,打了2个多月,连城门都摸不到。 天寒地冻,唐军后勤压力增大,补给落难,军队士气低迷。李世民无奈,据说自己也受了伤,便下令班师,撤退途中士兵冻死众多。 回到定州,李世民“大病”,身体更加糟糕。刘洎与马周担心皇帝身体,连夜求见探望,并汇报监国期间的工作。 看到李世民糟糕的身体状态,刘洎悲从中来,非常伤心。褚遂良看到刘洎出来,赶紧上前询问情况。 刘洎、马周同时出来,马周很低调,啥也没有说。刘洎太“直”,把所见所闻告诉褚遂良。 刘洎:“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虑。” 啥意思呢?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痈疽这种皮肤疾病危害很大,许多人都承受不住。 李世民情况究竟如何?刘洎已经告知答案:“令人忧虑”,证明李世民身体非要糟糕,随时可能驾崩。 远征高句丽之前,李世民精力充沛,还能亲自指挥战斗。打了几个月,李世民班师回朝,情况已经是“令人忧虑”,应该是受了伤。 驻跸山之战后,李世民一反常态,下令屠杀俘虏,并认可李勣破安市城后屠城的提议。要知道,李世民一向以“仁爱”著称。 坑杀俘虏, 同意屠戮城池,这并非李世民的风格。李世民此举,加上班师后“病重”,应该是受了伤,在前线中流失。 远征高句丽时,李世民还不到50岁,才45而已。45岁,大唐第一名将李靖还是普通将领,还没独自领兵的资格,只不过是被俘虏的隋朝小官员。 李世民并不算老,刘洎却哭着说“深感忧虑”,可知情况之糟糕。当然,刘洎也是一片忠心,忧国忧民,奈何被褚遂良坑了。 唐朝储位之争,刘洎倾向魏王李泰,而褚遂良支持晋王李治。褚遂良痛恨刘洎,将其视为自己的对手,而刘洎却没有察觉。 刘洎把李世民的“机密”告诉褚遂良,而马周却沉默不语。只能说,刘洎太正直,想不到人心之险恶,一代名臣褚遂良背后捅刀子。 李世民扛过来了,几个月后“病愈”,身体逐渐恢复过来。此时,褚遂良趁机上奏,把事实添油加醋,让李世民暴跳如雷。 褚遂良:“刘洎探望陛下归来后,说朝廷的事情不必忧虑,他将履行伊尹霍光的职责,认真辅佐太子,谁敢不听话。” 提到伊尹、霍光,李世民非常生气,为何呢?伊尹霍光废立皇帝,朝廷军政大事自己说了算,许多忠臣良将遭殃。 刘洎“提到”伊霍,自然是把自己“病重”的消息告诉了别人。刘洎看来,李世民已经快不行了,他就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李世民立刻找来马周、刘洎、褚遂良,让他们当面说清楚。不过,李世民并不听刘洎辩解,刘洎没有说要当伊霍,是褚遂良陷害了他。 马周说了什么呢?如实告知当时对话内容还是默认褚遂良诬告,史书没有记载。但是,这不影响李世民对刘洎的处理,直接处死。 临死前,刘洎想上书李世民,陈述冤情,而监斩官却不给他笔墨,断绝刘洎最后一丝活下来的希望。 刘洎死后,李世民身体时好时坏,多次下令太子监国。3年后,李世民病逝,享年50,李治继承皇位,打算为刘洎平反。 大臣不同意,他们知道刘洎没错,也把情况告诉李治。为何不同意呢?很简单,刘洎没有罪,意味着李世民犯下错误,得考虑先帝面子。 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实际掌握朝政,方才给刘洎恢复官职与爵位,刘洎得以昭雪。至于褚遂良,李治时代就被贬谪,晚年悲凉,郁郁而终。
646年,李世民病重,下令处死宰相刘洎。临死之前,刘洎还想上书李世民,却没能如愿
明哲与明史
2025-07-04 10:36:13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