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刷《我们一起摇太阳》后的心得与更多解读:
时隔一年,第七次再看这部佳作,还是会有不一样的体悟与感想![心] 看了这么多遍后,对片头20分钟凌敏独自一人的辛酸经历可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不再那么沉浸,但随后依然是渐入佳境、饱受触动。如果一定要对影片/表演的真实性挑刺,你可能会觉得凌敏大闹中介那段稍显流畅坚定一气呵成,我们现实中是否敢于或能够如此义正辞严地作出控诉并基本流利地表述完诉求、没有废话或结巴犹疑?(比如吵架常常是事后才发觉没有发挥好,想着若能再来一遍就好了[允悲])其实这也并不一定是个bug,因为故事中此前已有足够铺垫,女主已经对中介忍无可忍了,失控爆发在所难免,而具体措辞也很有可能已经在脑中预演多次了,再加上凌敏本身就头脑活络口才又好(一如姓名的谐音“灵敏”和曾经的导游工作经历),因此完全说得通。
也许你像我一样,仍然会很反感厌弃吕途在初期的各种跟踪尾随变相骚扰,但我们且不说类似恶劣行为在部分男性身上的真实映照,若尝试代入一下(事后我们才知晓的)吕途当时的处境——脑瘤复发后生命所剩无几的强烈压迫感、焦虑以及最主要的希望赶快找到靠谱的人照顾自己母亲的渴愿,便有可能理解他的不当举动。除此之外,故事的前设——发出征肾/婚视频后一分钟内撤回却被对方及时保存而这个人刚好患有原发脑肿瘤且配型有四个点位相合的“三亿分之一”小概率事件,我想即使是比较理性克制的正常人面对这种奇迹也会变得不太理智……
再看本片,也会更能共情凌敏父母与吕途母亲。其实这三个角色都已经有足够的道德水准,但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生死问题时依然会有所摇摆、纠结,一如凌父第一次对吕途开口问的那句“孩子,你真愿意把肾给小敏啊?” 而陶怡在来求凌敏去劝说吕途接受治疗时,也一定要就此给她一个定心丸:“他这万一要有个三长两短的,阿姨支持……支持他把肾给你。” 在现实中,私心和真情可以同时具备,而假如一定要在自己的重大利益和尊重并成全对方中二选一的话,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抉择的,只是这里隐含的道德困境和潜在纠葛没有被影片真正实化,因为在深切的理解、共情和爱之荫蔽下,让对方放弃治疗的选项可以说并不实存,只有共生同活这唯一的路径。[抱抱]
时空层面上,重刷时也愈发赞叹于全片在时间上较为严密的编排(有多个可以定位出具体日期的细节),以及更重要的是空间叙事上的现实可感,许多取景地均可实地找到并打卡体验(注意公交站牌)。几次公交车场景里的影调光色以及车上乘客的数量疏密都既有叙事逻辑合理性,又能映衬出主角心境。
《我们一起摇太阳》本身亦在突破传统的疾病叙事,尤其是尽可能反对“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对此有不少论述),包括对重疾本身及患病者的污名化、“他者化”和无处不在的歧视。一个是对疾病的生活化呈现,疾病与日常无缝相连,而非奇观式、符号化的演绎。另一点是主人公对自身疾病心理态度的变化,从掩藏遮丑到大方展示疮疤、伤痕这一疾病在身体上最明显的标记。摆脱病耻感,不再受他人的凝视目光所规训钳制,直面疾病,实而说易行难。[苦涩]
最后想说一个可能有些主观的发现——《我们一起摇太阳》和另一部个人特别爱的电影《幽灵公主》乍看上去大相径庭,但其实这两部电影的内核都是【活下去】(而且都是共存、一起活着)……或许,如果你亲自体会过“活着,真的很难”的现实,也了悟“即使看起来没有希望或完全无解,也要尽力活着,只为哪怕些微的美好”,才会深切地喜欢这两片。
另一方面,它们都呈现了一种犹如神迹却渐次生发演进的【过命的交情】,完全超越了日常的情感关系。此外,在视听与叙事上,两部作品均充满了极其丰沛的细节,足够真实、可信~[抱一抱]
电影正当夏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