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迷上了菠萝罐头,觉得它特别好吃,随后让秘书赶紧给中国发个电报,让中方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苏联能建个菠萝罐头工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初冬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新鲜玩意儿——菠萝罐头,这种来自遥远南方的甜美水果,切成块后装进铁皮罐头,颜色金黄,味道酸甜,和苏联常见的腌菜、黑面包截然不同,斯大林第一次吃到这东西时,立刻被它的味道征服了,对于生活在寒带的苏联人而言,这种热带水果简直是奢侈品,菠萝罐头立刻成了斯大林的心头好,几乎顿顿不离。 苏联自己产不了菠萝,国内气候寒冷,南方地区也不适合种植这种需要高温高湿的水果,当时的苏联刚从二战废墟中逐步恢复,虽然强大,却并不富裕,依赖进口水果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斯大林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苏联种不了,何不让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来种?他把目光投向中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地大物博,尤其是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正是菠萝理想的生长环境,斯大林认为,中国既有土地,又有劳动力,如果能在中国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工厂,那他日后就能源源不断地享用这种美味了,更重要的是,这还可以作为中苏合作的一个象征,他随即命令外交部门向中国发去电报,内容要求中国划出一块土地,由苏联出资在华南地区建一个菠萝罐头加工厂,工厂由苏联人管理。 这封电报很快送到了北京,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正在研究国家的经济计划,看着这封语气强硬、几乎带有命令口吻的电报,气氛一度变得沉重,新中国刚刚成立,对外界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慎之又慎,虽然当时中苏关系良好,中国也确实需要苏联的经济与技术援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条件接受所有要求,让一个外国在中国设厂,拥有自主管理权,甚至由外方完全控制,这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中央高层迅速展开讨论,有的意见认为,如果接受这一提议,也许可以换取更多实际援助,比如重工业技术、科研设备等,但周恩来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提供土地,苏联建设工厂,并掌握管理权,这种合作明显不平等,将来如果其他国家群起效仿,中国的主权将被极大削弱,朱德也指出,一旦这种模式被默认,工厂就可能变成“国中之国”,中国将失去对这片土地和工厂的控制权。 毛泽东最终拍板,决定拒绝苏联的这一提议,但考虑到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不能直接说“不”,需要一个更巧妙的方式,他亲自起草回电,表示中国理解苏联方面的需求,也愿意配合生产菠萝罐头,但建议由中国政府自己在南方建设工厂,苏联可以提供贷款,未来工厂生产的罐头可以用来偿还贷款,这种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突,也表达了中国对主权的坚持。 电报发出后,克里姆林宫那边的反应并不友好,斯大林看到回电前几句还满心期待,以为中国答应了,看到后面关于贷款和“自主建设”的部分,脸色顿时变了,他非常不满,觉得中国不够听话,甚至有些“讨价还价”的意味,但最终,苏联方面并没有进一步坚持,菠萝罐头工厂的提案就此搁置。 虽然这个看起来只是关于一个罐头工厂的小插曲,但它其实暴露了中苏关系中更深层的问题,当时的苏联仍然把自己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希望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听从它的安排,而中国虽然年轻,但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愿意成为任何国家的附庸。 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1958年,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也曾提出在中国境内建设长波电台,甚至提议中苏联合舰队,这些建议看似是为了加强合作,实则都涉及主权问题,毛泽东态度坚决,一一拒绝,毫不让步,赫鲁晓夫对此极为不满,曾私下抱怨说:“毛泽东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这正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原则: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决定。 时间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价值,中苏关系在1960年代开始恶化,苏联不仅中断援助,还撤走了大批专家,导致中国多个科研项目陷入停滞,但中国并未因此放弃,反而自主完成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逐渐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至于当年的菠萝罐头,虽然没有由苏联主导建设,但中国在南方,尤其是广东、海南,大力发展了菠萝种植和罐头加工产业,这些工厂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管理,生产出的罐头不仅供应国内,还逐步出口,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的一部分,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菠萝罐头,后来变成了普通百姓家饭桌上的常见食品。 信息来源:京报网--赫鲁晓夫称斯大林喜欢菠萝罐头 曾欲向中国政府租借地皮种菠萝
上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迷上了菠萝罐头,觉得它特别好吃,随后让秘书赶紧给中国发个电
灵瑶醉花阴
2025-07-04 01:06: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