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身材瘦小,衣服也是破破烂烂,但当日军记者拿起相机时,他却突然间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日军大怒!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秋天,日军占领广州后,试图通过拍摄战俘照片来制造舆论,向外界展示中国军队已不堪一击,他们想选一个看起来最懦弱、最可怜的中国战俘,来配合他们的宣传目的。 那一天,他们挑中了一位身材瘦小的少年,年仅十五岁,衣服破破烂烂,脚上没有鞋,头发凌乱,脸上满是灰尘,站在人群中显得毫不起眼,这个少年叫季万方。 季万方被俘是在增城战役后,当时战事激烈,国民革命军节节抵抗,敌我力量悬殊,日军装备精良,而守城部队的火力和补给极其有限,增城地处要冲,战略位置重要,是广州的门户。 守军在敌军猛烈的进攻下终究不敌,大量士兵阵亡或被俘,季万方本是部队中的勤务兵,平时负责搬运物资、传递消息,关键时刻也会拿起武器支援战斗。 前线告急时,他参与了弹药输送和简单侦察任务,在战火中奔走,险象环生,增城失守后,季万方在撤退途中被日军包围,他和其他战俘一样,被绑着双手押往战俘营。 途中天气闷热,几天没吃饱饭,他走路都带着踉跄,他身上的军装已经破碎不堪,大一号的衣服在风中飘动,腰带还是用旧绳子系住的,尽管如此,他仍咬紧牙关,没有倒下。 日军为了制造宣传效果,叫来随军记者,准备拍摄所谓“俘虏羞辱图”,记者在战俘中挑来挑去,最终把镜头对准了季万方。 他的形象很符合日军的需要:年纪小,身形瘦弱,衣不蔽体,看起来就像一副“失败者”的模样,他们让他站到队伍前面,以便拍摄一张最能表现“战败中国军队可怜模样”的照片。 镜头对准时,季万方站了起来,他没有低头,也没有表现出胆怯,他突然挺直了腰板,双脚并拢,双手自然贴住裤缝,胸膛鼓起,头略微向前倾,眼睛直视镜头。 他站得笔直,像一根钉子钉在地上,这不是偶然的站法,而是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才会有的军姿,他的站立姿势干净利落,没有一丝犹豫,整个人像在检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这一举动出乎意料,让日军措手不及,原本准备好羞辱中国人的镜头,反而拍下了一个少年战俘最为坚定的一刻,这张照片后来说不上是否刊登,但在战俘营中,这件事很快传开了。 很多战俘说起这个少年时,都觉得又敬佩又痛心,他们在饥饿与病痛中挣扎,而这个年纪最小的孩子,却用一个动作让所有人挺起了胸。 之后的日子里,战俘营的生活更加艰难,食物短缺,环境恶劣,疾病传播,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季万方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坚持活下去。 他偷偷照顾受伤的战友,省下口粮分给快撑不住的人,他没有过多言语,总是默默地干着力所能及的事,战俘营里有些老兵说,他包扎伤口的样子和训练时一模一样,动作娴熟,这让人怀疑他曾长期服役。 不久后的一次夜晚,他和几位战俘策划逃跑,他们利用守军疏忽,撬开了一处围栏,用藏好的铁丝割断铁网,天很黑,没有星光,几人借着夜色奔向营地外的山林。 刚开始一切顺利,但没跑出多远,战俘营的警犬开始狂叫,探照灯亮起,日军开枪追击,为了掩护同伴,他放慢了脚步,转身试图吸引火力。 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倒地,年仅十五岁,倒在浓密的灌木丛中,有人说他是当晚唯一一个没有被俘回来的。 多年后,东江纵队的老兵在一次口述历史中回忆起这个少年,他们终于拼出他的名字:季万方。 他说这个孩子骨头硬,是他们见过最倔的一个,虽然个子小,可是干起事来比大人还沉稳,在最艰难的时候,这个孩子没哭过,也没喊过一句苦。 季万方的故事并不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没有留下太多只言片语,也没有亲人记得他的生日。 但他用自己的身体记住了军人的姿态,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举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肯低头,这份精神,被定格在相纸上,被埋在土地里,被铭记在民族的血脉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英灵不朽,山河永念--祖国不会忘记!——广航学工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身材瘦
如梦菲记
2025-07-03 17:22:01
0
阅读:135
天园地方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伟大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