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流亡日本,一天,妻子李蕙仙和他说:“一切都安排好了,今晚你和桂荃圆房吧。”梁启超拒绝:“我和康有为是一夫一妻倡导者,不能纳妾。”李蕙仙白了他一眼:“康有为纳的妾还少吗?再说,桂荃不是妾,她仍然是我的丫环。”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是晚清维新运动的旗手。他小时候就是个神童,九岁能写千字文,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成举人,脑子活络,文笔犀利。1890年,他认识康有为,从此一头扎进变法图强的路子。1895年,他参与公车上书,呼吁清廷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他是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帮着推新政、办报纸,风头无两。可惜变法失败,慈禧下令通缉,他跑得快,逃到日本,带着一家老小在横滨落脚。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1880年出生在四川一户穷人家。四岁父母双亡,她被亲戚收养,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被卖到李家,成了李蕙仙的贴身丫环。1891年,李蕙仙嫁到梁家,她作为陪嫁丫环跟了过去。梁启超嫌“王来喜”这名字土,改叫她“王桂荃”。 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起喊“一夫一妻”,觉得自己得说到做到。康有为虽然也提倡这个,但私底下纳了好几个妾,梁启超知道这事,心里多少有点瞧不上。可李蕙仙不是省油的灯,她身体不好,梁思成又弱不禁风,她得为梁家打算。她不是逼梁启超背叛理念,而是觉得王桂荃不算妾,就是个丫环,帮着生孩子而已。梁启超拗不过她,最后点了头。王桂荃从那天起,命运彻底变了。 王桂荃第二年生下梁思永,之后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加起来六个。她没名分,还是丫环,干的活却比谁都多。李蕙仙身体差,家务、带娃全靠王桂荃。她不光管自己的孩子,连李蕙仙的梁思成、梁思顺也一手带大。她对每个孩子都好,梁思成小时候考试砸了,李蕙仙气得要打人,王桂荃护着他,自己挨了一棍子,连眉头都没皱。梁思成长大后说,她比亲妈还亲,善良又有本事,家里的事全靠她撑着。 梁启超嘴上喊一夫一妻,实际也没给王桂荃啥名分。他写信回家,提到她就叫“王姑娘”或者“三姨”,从没承认她是妾。他在外头忙着写文章、办报纸,家里的事全扔给李蕙仙和王桂荃。他名气大,文章写得慷慨激昂,可在王桂荃这事上,他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康有为纳妾他看不上,自己却也稀里糊涂让王桂荃生了六个孩子。他不想毁了自己“一夫一妻”的招牌,干脆就不提王桂荃的名分,装聾作哑。 李蕙仙不是恶人,她让王桂荃生孩子,是为了梁家好。她自己身体不行,生梁思成差点要了半条命,再生怕是没戏了。她信任王桂荃,觉得她忠心,能帮梁家延续香火。可她脾气不好,梁思成小时候没少挨她骂。王桂荃不一样,她对孩子有耐心,梁思成、梁思永他们都跟她亲。她们俩,一个是正室,一个是丫环,关系却没撕破脸。李蕙仙知道王桂荃的付出,梁家能稳住,她俩都出了力。 王桂荃的日子不好过。她生了六个孩子,还要带李蕙仙的三个,加起来九个,全靠她操心。她得做饭、洗衣、看孩子,忙得脚不沾地。李蕙仙身体差,管不了太多,王桂荃就得顶上。她从没抱怨,梁启超的九个孩子,她都当亲生的养。梁思成说,她对他们好得没法说,有时候比李蕙仙还像妈。梁家孩子长大后,没一个不念她的好,梁思成、梁思永他们管她叫“娘”,管李蕙仙叫“妈”,这事梁启超还不乐意,可孩子们不管,硬是这么叫。 1924年,李蕙仙病死了,王桂荃哭得不行,守着灵堂三天没合眼。1929年,梁启超也因为肾病走了,临死前把九个孩子托给王桂荃,让她一定把孩子养成才。她咬着牙答应了。梁启超名气大,可没留下啥钱,家里就剩点书和房子。王桂荃把老房子卖了,带着孩子搬到后院小屋,自己出去做针线活、给人洗衣服,硬是把日子撑下去。抗战的时候,日子更难,她把新房子租出去,只留梁启超的书房放书稿,自己跟孩子挤在小屋里。 王桂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还借了不少债,供孩子们上大学。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搞考古,梁思礼研究火箭,梁思顺钻研诗词,九个孩子个个成才。梁启超的教诲是一方面,王桂荃的血汗不能少。她自己吃糠咽菜,衣服补了又补,可孩子们的学费从没欠过。梁家九个孩子能出息,她是真拼了命。 可王桂荃的晚年,太惨了。梁启超是保皇派,家里后来受了牵连。王桂荃被赶到一个破牛棚里住,孤零零一个人,没人管。1965年,她85岁,一个人走了,没人送终。她这辈子,年轻时当丫环,壮年时生孩子、带孩子,老了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梁家九个孩子名气大,谁还记得这个没名分的女人?她付出一辈子,换来的却是孤苦伶仃。
最近看晚清的资料,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晚清很多地方官对革命党脾气相当好
【66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