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1300公里远程突袭!乌军无人机成功命中俄罗斯伊热夫斯克防空导弹工厂,并造成了俄罗斯方面3人死亡,三十多人负伤的最大毁伤效果!从实战来说,乌克兰对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应用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据爆料,乌军通过起飞60架无人机干扰和迷惑俄军防空部队的方式,让执行轰炸任务的无人机玩了把“千里走单骑”,从乌克兰境内起飞,奔袭 1300 公里杀到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市,精准摧毁了当地的防空导弹工厂。 伊热夫斯克这个“穹顶”电气机械工厂可不是小作坊,它是俄罗斯生产防空导弹系统和攻击型无人机的核心企业之一,平时专门造 S-300、S-400 这类防空武器的关键部件,相当于俄军防空装备的 “心脏工厂”。 这虽然不是乌军第一次用无人机搞远程袭击了,但这次距离这么远、目标这么关键,还造成了开战以来针对俄本土工业设施的最大毁伤效果,算是刷新了外界对无人机实战应用的认知。 以前大家觉得无人机顶多在前线打打小规模作战,现在直接能跨千里端掉后方核心工厂,这战术威胁可就不一样了。 说实话,咱中国无人机这些年发展迅猛,翼龙、彩虹系列在国际市场上卖得火热,民用领域大疆更是全球扛把子,但是咱们无人机的远程续航和突防能力能不能完成类似的远程突袭任务?有没有专门做过类似的远程突袭演练? 而且咱平时造无人机更侧重性价比和多用途,现在乌克兰用实战证明了,续航和突防也是硬指标,关键时刻能飞多远、能不能绕过对手雷达,直接关系到任务成败。那咱的无人机在动力系统、隐身设计上是不是也得再精进精进? 再看防空系统。俄罗斯这防空导弹工厂被端,多少有点 “灯下黑” 的意思。按理说,这种关键目标周边防空网应该挺密,可还是让无人机钻了空子。这就给咱提了个醒:防空体系得全方位无死角,尤其是对低空、慢速、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 咱中国现在有红旗系列防空导弹,还有反无人机的硬杀伤和软杀伤手段,比如激光反无人机系统。但实战中,乌军无人机可能用了地形遮蔽、电子干扰等手段,咱的防空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咋样?有没有针对小型无人机的专项预警机制? 举个例子,咱之前在珠海航展上展示过反无人机集群作战系统,能通过雷达和光电设备锁定目标,再用电磁干扰切断通信。可这次乌军无人机是单机远程突袭,这种情况下,单个防空节点的反应速度和独立作战能力就很关键。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类似袭击,咱是不是得加强基层防空部队的装备升级,比如给边境、重要设施周边配备更灵活的小型反无人机系统? 还有一点,无人机作战讲究体系化配合。乌军这架无人机能飞这么远,背后可能有侦察卫星、地面情报站给它 “指路”。咱中国在无人机作战体系上,有没有把卫星导航、数据链通信、地面指挥系统做得更无缝衔接?咱“翼龙 - 3”的最大航程据说能达到10000公里,那要是配上更完善的侦察预警体系,是不是能在远程打击上有更大作为? 更厉害的是,乌军这次执行轰炸任务的无人机很可能并非专用的军用无人机,而是通过民用无人机改装,不仅成本低、隐蔽性强,还有可能因为民用无人机的信号让防空系统判定为非重要目标,导致拦截工作没有做到位,咱们有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预案? 其实,咱中国在无人机和防空领域都有不少硬实力,但这次实战案例还是给咱提个醒:技术得跟着战场需求走。比如咱的无人机能不能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升隐身和抗干扰能力?防空系统能不能针对新型威胁,搞出更智能的识别和拦截方案? 就像这次俄罗斯工厂被袭击,暴露的不是单一装备问题,而是整个防空体系在应对新型威胁时的短板。咱中国得吸取这个教训,在无人机研发上多琢磨远程突防、多机协同,在防空上强化对小型目标的探测、多手段拦截能力。 毕竟现代战争越来越朝着无人化、智能化发展,咱得提前把功课做足,让无人机既能飞得出去,又能防得下来,这才是硬道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单机1300公里远程突袭!乌军无人机成功命中俄罗斯伊热夫斯克防空导弹工厂,并造成
竹风吟月
2025-07-03 13:01: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