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拍摄《山海情》时,导演给郭京飞找了一个福建的台词老师,没想到郭京飞学会了说方言,其他演员却一个个愁眉不展。 当年拍《山海情》的时候,导演给郭京飞找了个福建台词老师,可没想到这事儿成了剧组的一段传奇。郭京飞是北京人,福建话对他来说完全是门外汉,可人家硬是凭着认真劲儿,几天就学会了福建普通话,演起陈金山来有模有样。
《山海情》是2021年1月12号首播的,讲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老百姓在福建帮扶下,把穷得叮当响的“干沙滩”变成富得流油的“金沙滩”的真实故事。这剧火得不行,凭啥?一是故事真,二是演得好,三是接地气。导演孔笙和孙墨龙为了让剧更贴近生活,要求演员全用方言演。这想法是好,可苦了那些外地演员,尤其是得现学方言的,压力不是一般大。
郭京飞演的陈金山是福建来的扶贫干部,角色得说地道的福建普通话。导演一看他那北京大爷的底子,觉得不靠谱,赶紧请了个福建本地老师来教。郭京飞倒不含糊,每天早上抱着剧本练,跟着老师学发音、调语调,硬是把福建话啃下来了。拍第一场戏时,他往那儿一站,张口就是福建味儿,周围人全绷不住笑。他那口音虽然不纯正,但愣是带着北京腔的影子,成了剧里的一大笑点。
可其他演员就没这么乐观了。黄轩演的马得福得说宁夏方言,张嘉益演的马喊水得操陕西方言,还有热依扎、黄觉这些角色,全得现学。方言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尤其是外地人,学起来那叫一个头大。剧组里常能看到演员们皱着眉头,嘴里念念有词,互相纠正发音,结果越练越跑偏。郭京飞学得快,反倒成了“另类”,其他人都愁着咋跟上他的节奏。
导演这招用方言演戏,其实挺冒险。演员要是掌握不好,观众听着别扭,戏就砸了。可《山海情》为啥没翻车?一是演员够拼,二是导演会调。郭京飞的福建话虽然带着点喜感,但观众看下来觉得这角色活了,反倒不觉得违和。黄轩和张嘉益这些老戏骨,也慢慢把方言磨得像模像样。特に张嘉益演的马喊水,陕西方言说得那叫一个地道,豪爽又搞笑,观众一提他就乐。
说到这儿,得提一提剧组为啥非用方言不可。其实道理很简单,方言能让角色更真实。西北那疙瘩的老百姓,平时说话就是那味儿,你让他们说普通话,反而不像回事。导演看准了这点,才下了狠心让演员都学。可学方言不是光靠努力就行,得有天赋。郭京飞算是有点语言天分,别人还在苦哈哈地背,他已经能拿福建话逗人了。这差距一拉开,剧组里那氛围可想而知。
《山海情》播出后,观众反响炸了。剧组出了方言版和普通话版,结果大家一致觉得方言版更带劲。为啥?因为方言版有生活味儿,黄土高原的风沙味儿、老百姓的土话,都透出来了。普通话版虽然好懂,但总觉得少了点啥。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这剧在五大卫视的平均收视率是1.504%,在当时同档节目里排第一。豆瓣评分更是从9.1涨到9.4,碾压99%的国产剧。观众就是喜欢这股真实劲儿。
这剧不光在国内火,还漂洋过海传出去了。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播,连YouTube上首集都有164万次播放,曝光量超1.3亿。中国扶贫的故事,真能打动人。剧里讲的闽宁镇,从荒地变小镇的事儿,让好多人看完都想去实地瞅瞅。现实中的闽宁镇也因为这剧火了一把,游客、媒体都跑去打卡。
演员的表演更是没得挑。黄轩演的马得福,基层干部那股倔劲儿拿捏得死死的;张嘉益的马喊水,陕西方言一出场就自带笑点,颠覆了他以前的老干部形象;郭京飞的陈金山,福建话虽不标准,但愣是把角色的真诚和幽默演活了。还有热依扎、黄觉这些配角,也都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观众看完都说,这帮演员太拼了。
再说回郭京飞学方言这事儿,其实挺能说明问题。他一个北京人,能在短时间把福建话说得像模像样,靠的是啥?一是敬业,二是悟性。导演给他找老师,是想让他别拖后腿,可他倒好,直接把这当成机会,演出了自己的风格。其他演员虽然学得慢,但也咬牙坚持下来了。这股劲头,跟剧里扶贫干部的韧性还真有点像。
《山海情》的成功,不光是演员牛,还因为它讲了个好故事。扶贫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剧里把闽宁镇从啥也没有到慢慢发展起来的过程,拍得特别实在。观众看着看着就感动了,觉得这不光是戏,更是现实的缩影。这剧还带动了一波现实题材剧的热潮,算是给国产剧立了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