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七万枚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02 23:46:14

[太阳]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七万枚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参考资料:2013-11-01 西宁晚报——一铁锨挖出七万枚银元) 在青海贵德,关于尘封宝藏的传说向来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谁也没当真,可谁能想到,这些秘闻会在一个普通日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从历史深处冒了出来。 故事要从那片如今只剩断壁残垣的贵德园艺场说起,上世纪初,这里曾是名震一方的“贵德王”马元海的官邸,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私家府邸后来收归国有,甚至还当过中学,只剩下那些老果树,默默见证着一切。 马元海可不是一般人,清末民初,作为西宁镇总兵马麒的外甥、后来青海省主席马步芳的表兄,他背景显赫,1917年,他被派到贵德,从此开启了在这里呼风唤雨的时代。 马元海很会来事儿,不仅跟汉、回上层称兄道弟,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跟藏族千百户打成一片,对青南牧区的政经、交通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靠着这些手腕,他一步步扶持起自己的势力,成了名副其实的“坐地王”。 据研究县志的老人说,马元海最风光的时候,一天就有八十块大洋的进账,他通过盘剥百姓、霸占田产房屋,聚敛了惊人的财富,而其中一部分,最终被他深深埋进了自家的院子里。 一晃到了1982年6月16日下午,园艺场里,陶金兰和堂哥陶恩铭正满头大汗地挖沟,准备铺设自来水管道,这活儿是块硬骨头,因为水管要从一座楼梯下穿过,得先深挖,再横着打洞,村里没人愿意接。 可陶金兰偏不信邪,咬牙揽了下来,眼看太阳快下山了,活儿却没多大进展。堂哥劝她收工,她却想趁着凉快再多干一会儿,也正是这“多干一会儿”的念头,让命运发生了转折。 当陶金兰把巷道挖到一米五深,开始横向掏洞时,铁锨“当”的一声碰到了硬物,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一个瓦罐应声而碎,白花花的东西瞬间塌方,淹没了她的双腿。 “哥,快来!”她吓得大喊,陶恩铭跑过来一看也傻眼了,妹妹腿边全是些他们从没见过的“白片片”,兄妹俩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 就在这时,陶金兰脑子里冒出的,却是开春时她参加民兵宣誓的场景。武装部部长在会上反复强调:“有什么事,一定要向组织汇报。” 于是,陶金兰赶紧去县里报告,陶金兰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冲进县武装部,部长问明情况,立刻上报县委,很快,刘剑书记接见了她,直到这时,陶金兰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白花花的东西”竟然是银元! 一场紧急挖掘随即展开。陶氏兄妹顾不上累,跟着四名民警连夜赶回现场,没有电,就打着手电筒;没有机器,就靠肩膀扛、双手挖。从傍晚到天亮,整整几十个麻袋被装满,足足两大拖拉机的银元和银锞从地下重见天日。 兄妹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陶金兰脑子却很清醒,她提议把挖出来的土再筛一遍,免得有遗漏,就这么一个细心的决定,又筛出了1800枚银元。 最终清点下来,这批宝藏共计银元67981枚,银锞1568个,按当时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三十六万九千多元,兄妹俩分文未取,全部上交国家。 有意思的是,关于这笔财富的传说,还有一个小插曲,多年后,曾担任生产队队长的刘志英老人回忆,当年马元海的官邸改成中学后,曾有个外地人找上门,信誓旦旦地要承包学校后面的果园。 结果不到一年,他把整个园子挖得沟壑纵横,却连一枚银元的影子都没找到,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一个是处心积虑的寻宝人,一个是无心插柳的普通村民,对比之下,不免让人感慨。 马元海当年费尽心机聚敛的财富,怎么也想不到,会以这种方式回归社会,这份旧时代的横财,最终滋养了新时代的人,这或许才是财富最好的归宿。

0 阅读:1249

评论列表

专怼二狗子独蛙

专怼二狗子独蛙

3
2025-07-03 09:59

七万枚银元多重?你还能撒腿往外跑?你喝多了敌敌畏吧

天天向上 回复 07-03 22:03
又没扛七万权银元跑!乍跑不动?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