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1856年),湖北巡抚胡林翼为应对太平军攻势,命鲍超在湖南招募三千士兵组建霆军。这支军队士兵多来自天地会、哥老会等秘密会社成员。在咸丰七年(1857年)的小池口之战中,霆军士兵背负茅草填壕攻城,鲍超本人被乱石击中右额仍坚持指挥,最终攻克太平军堡垒两座。同年的亿生寺之战,霆军以三千兵力击溃陈玉成四万太平军,连破敌营四十八座,其悍勇之名震动朝野。 但其伤亡也极为巨大,在小池口战役中,霆军伤亡六百余人,鲍超本人头部中弹、左手筋断、右膝贯穿,昏迷两日才苏醒。这种高强度的作战模式,加上兵员补充依赖游民与会党,导致霆军内部逐渐形成以个人武力为核心的松散结构。到咸丰十年(1860年)祁门解围战中,霆军虽成功击退李秀成部,但士兵劫掠民财、违抗军令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1864年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主力覆灭,清廷财政压力骤增。湘军饷银主要依赖地方自筹,曾国藩为保障胞弟曾国荃的吉字营,优先拨付其饷银,导致霆军长期拖欠饷银。据史料记载,霆军欠饷高达一百五十万两,士兵实际到手的饷银不足应得的三成。1865年2月,鲍超因病回四川休养,霆军由娄云庆、宋国永分统。清廷令娄云庆率万人援闽,宋国永率八千人远征西北。行至湖北金口时,霆军已欠饷数月,士兵怨气冲天。 哗变的导火索是清廷强令霆军远征西北。士兵普遍认为“西北苦寒之地,去则必死”,且欠饷问题久拖不决。悍将黄矮子(本名黄开榜,因身材矮小得名)利用士兵不满情绪,率八千将士囚禁主帅宋国永,公开哗变。哗变士兵在金口劫掠商铺、焚毁官署,甚至杀害咸宁县官员以泄愤。随后,叛军携带缴获的洋枪火炮南下,沿途清军慑于霆军威名,竟无敢拦截者。 霆军叛逃后,经江西、福建一路南下,于1865年4月投奔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汪海洋对这支生力军极为重视,将其部署在广东镇平(今蕉岭)西南,与太平军原有部队协同防守。霆军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良装备,成为汪海洋部的核心战力。在镇平防御战中,霆军叛将黄矮子率部击退清军多次进攻,甚至采用湘军擅长的“穴地攻城”战术反制清军,令左宗棠部颇为头疼。 汪海洋对霆军的整合采取了“以战养战”策略:一方面保留霆军原有的营制和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将太平军的宗教动员与霆军的江湖习气结合。例如,汪海洋允许霆军士兵保留哥老会的结拜仪式,同时要求他们参加太平军的礼拜活动。 1866年1月,清军对嘉应州(今梅州)形成合围。左宗棠调集刘松山老湘营、郭松林淮军等部,采用“长围久困”策略,逐步压缩太平军活动空间。汪海洋为打破僵局,率太平军主动出击,与清军在塔子坳、佛子庙等地展开拉锯战。此时,霆军的战术价值充分显现:他们凭借精准的洋枪射击和灵活的散兵战术,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在佛子庙战役中,霆军一部伪装成清军运输队,突袭清军后营,缴获火药十余万斤。 然而,叛徒丁太阳的出卖改变了战局。丁太阳原为汪海洋部将,因与黄矮子争夺战利品失势,向清军泄露汪海洋的指挥部位置。1月28日,清军集中洋枪队齐射,汪海洋头部中弹身亡。偕王谭体元接任主帅后,决定向丰顺方向突围。其计划经黄沙嶂峡谷撤退,但叛徒黄十四再次泄密,清军提前在峡谷两侧设伏。 2月7日,太平军主力进入黄沙嶂峡谷。峡谷长约二十里,最窄处仅容两马并行。清军从两侧山崖倾泻滚木礌石,并用开花大炮轰击。霆军叛将黄矮子率部断后,与鲍超亲率的湘军展开血战。据《湘军记》记载,黄矮子身中七枪仍持刀督战,其部下“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尸积如山而不退”。激战持续六小时后,太平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黄矮子被俘后遭凌迟处死,谭体元纵马跳下山崖,摔断双腿,月余后被清军搜获,英勇就义。 霆军叛逃事件对湘军造成致命打击。慈禧太后借此推行“扶淮抑湘”政策,于1867年解散霆军,湘军势力大减。曾国藩被迫裁撤湘军,将重点转向洋务运动。
1863年12月,太平军苏州“八守将”杀死主将谭绍光,向淮军献城投降。李鸿章大喜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