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失控与人性贪婪:历史周期律中的历史成因及“革命有理论” 纵览中外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王朝的兴衰交替背后始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一旦统治阶级的权力失去有效约束,人性的贪婪本质就会像脱缰之马,进而引发系统性的腐败与社会的崩溃。这一规律在明末崇祯朝的统治危机里体现得极为深刻,其历史教训至今仍有警示价值。 明代后期形成的统治阶级特权利益集团可说是制度性腐败的典型范例。在崇祯年间,宗室、士绅以及拥有科举功名者凭借“土地挂靠”等合法方式兼并了全国大半的耕地,却享有免于交纳税赋的特权;当朝廷想要征收矿产税、商业税时,文官集团(东林党等)竟以“与民争利”为借口迫使皇帝放弃财税改革,不敢征收矿产税和商业税。这种扭曲的财富分配机制造成了:一方面,国库匮乏到能“跑马”的地步,连皇帝都不得不穿着补丁龙袍(这既显示出皇室的穷困,也是其昏庸糊涂的表现);另一方面,福王等宗室坐拥巨额财富却宁可城破人亡也不愿出钱守城——李自成攻破洛阳后,仅从福王府就缴获白银三百万两,还将其与鹿肉混合制成“福禄宴”犒赏士兵。尤为讽刺的是,崇祯在京城百官和勋贵中募捐用于守城却仅得数万两白银,而大顺军破城后“追赃助饷”却搜刮出七千万两,这赤裸裸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守财奴和过度贪婪的本性。 这种系统性腐败源于三个根本性的缺陷:一是缺乏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皇权把维护自已的阉党、锦衣卫等监督制约机制废除了,文官和士绅集团畸形成长成贪得无厌的特权阶层;二是缺乏利益回避机制,文官集团作为政策制定者本身就是免税特权的既得利益者;三是崇祯皇帝年幼无知(16岁登基),成长于阉宦和妇人的环境中,教育和社会阅历缺乏,对人性贪婪认识不足,导致其急功近利、偏听偏信、昏庸无能。当东北边患与西北旱灾同时爆发时,朝廷只能通过加重底层赋税(“三饷”加征)来应对危机,却不敢对宗室、勋贵、官僚、士绅和商人征税,这种“杀贫济急”和“劫贫济富”的财政政策最终引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最后大明王朝在皇帝及国家贫穷、特权阶层极富、农民等底层人民极穷和东北建奴不断打劫及天灾人祸中轰然倒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代美国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同样呈现出“劫贫济富”的制度倾向:2017 - 2020年间,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财富增长33%,而底层50%人口的实际收入却下降3.2%。这种政策导向与明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印证了阿克顿勋爵的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笼子”来约束人性之恶:既要建立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又要完善利益冲突规避制度。从明朝的覆灭到现代社会的治理困境都在警示我们:当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贪婪突破社会承受的临界点时,任何看似稳固的统治秩序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瓦解。这或许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知道吸取历史的教训”。 所以,当统治阶级特权阶层达到过度贪婪且不能自我纠正的地步,革命就是符合人性理性和感性需要的合理行为——“革命有理论成立”,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真理。
权力失控与人性贪婪:历史周期律中的历史成因及“革命有理论” 纵览中外人类文明的发
祝勇国际
2025-07-02 23:11: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