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傅恒率军出征金川,他带着35000名将士,以及价值400万两的物资,

文山聊武器 2025-07-02 19:31:53

1748年,傅恒率军出征金川,他带着35000名将士,以及价值400万两的物资,风雨兼行一路急赶,只用了45天就从北京走到金川,可谓神速。 傅恒,26岁,满洲镶黄旗人,出身显赫,姐姐是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他虽年轻,却在军机处历练多年,文能运筹帷幄,武能领兵作战。1748年,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廷屡次派兵讨伐却无功而返。先是张广泗作战不力,后是讷亲畏敌迟滞,甚至被乾隆帝怒斥无能,直接处死。战事胶着,军费耗尽,乾隆帝急需一位能干的大将扭转局面。傅恒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经略,肩负平叛重任。他的年轻和资历让朝中有人质疑,但乾隆帝看中的是他果断的执行力和过人的胆识。 接到命令后,傅恒没有丝毫拖延。他明白,金川地处四川西北,山路难行,补给困难,拖得越久对清军越不利。于是,他迅速组织三万五千精兵,这些人不是随便挑的,而是从各地调来的精锐,个个身体强壮、作战经验丰富。同时,他筹集了价值四百万两的物资,包括粮食、武器、药品等,确保军队能撑过长途跋涉和后续战斗。傅恒还亲自制定行军计划,计算每日里程,安排补给点,事无巨细。他在出发前召集将士训话,承诺与大家同甘共苦,这种接地气的态度一下子拉近了与士兵的距离,士气大振。 1748年10月,大军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千里之外的金川。路线要经过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沿途多是山地和荒野,天气变化无常。傅恒亲自带队,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督促士兵整装前行。他要求队伍严格按计划行进,每日至少走几十里,哪怕下雨路滑也不停歇。遇到陕西洪水,他指挥士兵搭浮桥渡河;四川山路陡峭,他让部队轮流休息,保持体力。为了不走冤枉路,他派斥候提前探路,避开险阻。 傅恒还特别关注士兵状态。行军途中,他跟大家吃一样的干粮,睡一样的帐篷,发现有人生病,马上安排医疗队治疗。他还鼓励士兵互相帮忙,谁体力不支就让同伴扶一把。这种做法让队伍拧成一股绳,硬是顶住了各种困难。45天后,大军抵达金川卡撒军营,比所有人预想的都快,堪称奇迹。 傅恒这么拼命赶路,不是为了显摆,而是有战略考量。金川叛军首领莎罗奔仗着地形优势,修碉楼、守险关,以为清军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到。他压根没想到傅恒45天就杀到眼前,完全乱了阵脚。傅恒一到就整顿军务,处决几个混进来的奸细,稳住军心。他亲自上阵勘察地形,发现叛军碉楼坚固难攻,干脆改变策略,直接奔莎罗奔的老巢勒乌围去。1749年正月,他派岳钟琪带精兵绕道偷袭,叛军措手不及,莎罗奔只好派人求和。傅恒见时机成熟,同意招降,让莎罗奔继续当土司,但必须听朝廷的。这场仗打得快,结束得也快,傅恒用速度抢到了主动权。 傅恒这次出征能成功,靠的不只是运气。他有军事头脑,知道快是关键,出其不意才能打赢。他还有执行力,从准备到行军,每一步都抓得死死的。最重要的是,他懂人心,跟士兵同吃同住,不摆架子,让大家愿意跟他拼。回朝后,乾隆帝封他为一等忠勇公,名声大噪。但傅恒没飘,他知道这次胜利是全军努力的结果。这场神速行军也成了清朝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