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明所以,刘伯温看后心中大惊:皇上这是要大开杀戒了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位大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这人,从穷小子爬到皇帝宝座,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脑子和狠劲。洪武四年(1371年),他亲自操刀一场殿试,考题不是啥四书五经,而是摆出三筐稻谷:一筐颗粒饱满,一筐半好半坏,一筐发霉长毛。考生们傻眼了,这玩意儿咋考啊?可朱元璋压根儿没想让他们真去研究稻谷,他要的是更深的东西。 这三筐稻谷其实是个比喻。好的那筐,代表治理得当的地方,老百姓吃得饱饭;次的那筐,说明管理稀烂,日子过得磕磕绊绊;霉的那筐,直接指向贪官污吏,把地方糟蹋得一塌糊涂。朱元璋想通过这考试,挑出能看懂国家治理门道的聪明人。他不想要只会背书的书呆子,而是能抓老鼠的好猫。 刘伯温这家伙,眼光毒得很。他一看这阵仗,就明白朱元璋不光是选人才,还在敲山震虎。这老大对贪腐恨得牙痒痒,之前就因为官员搞乱摊子杀过不少人。三筐稻谷摆出来,分明是给朝野上下放信号:干不好活的,脑袋不保。果不其然,殿试后,朱元璋雷厉风行,太仓和军仓的头头因为管得乱七八糟还贪钱,直接被砍了;而扬州知府干得漂亮,得了赏。 这事儿干得狠,但也有道理。朱元璋刚打下江山,根基还不稳,官场里乌烟瘴气的,他得下猛药。他用这场考试,既选了能干活的人,又顺手清理了蛀虫,一箭双雕。有人可能会说,这法子太吓人了吧?可那年头,乱世刚平,朱元璋不搞点硬的,谁听他的?大明初期吏治能清明一阵子,这招功不可没。 再说长远影响,这场殿试不只是杀鸡儆猴,还动了科举的老框框。以前考试就念书背书,朱元璋硬是把实际治理塞进来,逼着考生动脑子想民生问题。这想法挺超前,后来的科举虽然没全学他,但多少受了点启发。朱元璋还借这机会,把自己的治国理念灌输下去:官不好好干,就别怪我手黑。 当然,他这人也有毛病。疑心重,手太狠,后来杀了不少无辜的,弄得朝廷人人自危。这次殿试虽然震住了贪官,可那股高压劲儿也埋了隐患。到他晚年,杀得太多,搞得人心惶惶,反倒不好收拾。不过话说回来,他刚上台那会儿,不这么干,大明能不能稳住还真不好说。 再看看他别的政策,也能明白这人咋想的。减税、修水渠、量土地,这些都是实打实帮老百姓的活儿。他对官的要求高,对自己定的规矩也严,贪污的事儿查出来就往死里整。这场稻谷考试,就是他治国思路的一个缩影:既要能人管事,又要官场干净。 放到现在看,朱元璋这招有啥启发?人才这东西,永远是国家的命根子。他用稻谷比喻治理,咱们今天也能想想,选人不能光看文凭,得看能不能干实事。朱元璋敢打破老规矩,咱们现在是不是也该多琢磨,怎么让选拔更接地气、更管用?毕竟,治理国家不是纸上谈兵,是要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还有一点,他对贪腐零容忍,这态度值得学。现在反腐也喊得响,可咋落实到位,还得动脑子。朱元璋用考试杀人,咱们不杀人,但咋用机制管住人,倒是可以多想想。他的法子虽然糙了点,但那股狠劲和决心,真不是随便谁都有的。 总的来说,这场殿试是朱元璋的一次大手笔。既选了人才,又整了官场,还留下了历史话把儿。他从泥腿子当上皇帝,知道老百姓苦,也知道官坏了有多大害。这三筐稻谷,简单粗暴,却直指人心。放到今天,这故事还是活的,能让咱们反思不少东西。
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
卖蠢
2025-07-02 19:19:08
0
阅读:1789
神级癫老
保存不当,又何高见?
老头
丰年,歉收,怕到台风天烂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