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资金时。毅然决然的卖掉了自己的车房,并且还做了一件至今都无人超越的壮举,将所有资金都捐献给了国家。
1984年央视春晚,一位穿着中山装的香港歌手唱响了《我的中国心》。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张明敏,却不知道这首歌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回到香港后,张明敏的演艺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本排满的演出档期开始有人取消,一些娱乐公司觉得他影响商业价值。
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普通话歌曲在当地市场份额不到3%,张明敏的选择确实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但他并不后悔。每天晚上7点,他都会准时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这个习惯从小就有。
有一天,张明敏在新闻中看到一条消息:北京亚运会面临6亿元资金缺口。这个数字让他震惊,他立刻联系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询问如何能够帮忙。
“全国已经有超过1亿人次参与捐款,连小学生都在捐零花钱。”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话让张明敏深受触动。他决定要做点什么,不只是捐钱,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为亚运会助力。
于是,一个看起来很“疯狂”的计划诞生了:张明敏要在全国举办154场募捐演唱会。为了筹集启动资金,他卖掉了九龙塘的公寓和唯一的一辆丰田车。
妻子带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回了娘家,而张明敏的音响设备就堆在岳父的茶餐厅仓库里。整个巡演团队只有5个人:张明敏、调音师、灯光师和两名搬运工。
1989年3月,巡演正式开始。他们坐着绿皮火车,用扁担挑着设备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在西安火车站,有工作人员认出了他,激动地喊:“春晚那个唱'长江长城'的来了!”
这次巡演的强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最忙的时候,他们一天要赶3个场次。从南方的温暖到北方的严寒,从城市到乡村,张明敏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哈尔滨工人体育馆,零下20度的低温让音响设备罢工。张明敏没有取消演出,而是清唱完了整场。观众们被他的坚持感动,掌声经久不息。 青岛站遭遇暴雨,临时搭建的舞台被冲毁。观众们没有散去,而是自发举起雨伞,围成一个圆形的“剧场”。张明敏就站在雨中,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演出。
巡演途中,张明敏特意去了一趟八达岭长城。他穿着春晚时的那件中山装,让随行记者拍了一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用作《我的中国心》黑胶唱片再版的封面。
“走过黄河岸边时,我才真正明白了歌词里'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是什么意思。”张明敏后来回忆说,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歌曲背后的深刻内涵。
154场演出下来,张明敏为北京亚运会筹集了6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笔钱可以在北京买20套四合院。但他坚持不要任何捐款收据,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张明敏的行动产生了示范效应,香港商人曾宪梓看到报道后,也追加捐赠了200万港元用于修建奥体中心游泳馆。他说:“张先生让我看到,爱国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北京亚运会最终成功举办,6亿元的资金缺口通过各种方式补足:国家拨款2亿元,社会捐款2.7亿元,其余通过发行彩票等渠道筹集。在2.7亿元社会捐款中,港澳同胞贡献了1.2亿元。
如今在北京亚运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张明敏当年巡演用的麦克风。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他在建筑工地为工人们演唱的画面,那些朴实的场景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温度。
这件文物是建筑工人们在2010年集体捐赠的,他们说,这个麦克风里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值得被永远记住。
从1984年的春晚到1990年的亚运会,张明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中国心”。那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