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

雨后清新心舒畅 2025-07-02 09:21:24

公元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冒死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商船的缆绳里,这一举动触犯了菲律宾的国法,若被发现,会被处死。 商船刚驶出马尼拉港,西班牙殖民者的巡逻船就鸣着喇叭追了上来。陈振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赶紧让水手把缆绳堆到船舱最底层,上面盖满湿漉漉的渔网。当荷枪实弹的士兵掀开舱板时,一股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借着昏暗的光线,陈振龙故意踩翻水桶,让海水顺着缆绳往下淌:“军爷您瞧,这缆绳泡了海水正在沤着呢,臭烘烘的没啥值钱玩意儿。”巡逻兵捏着鼻子踢了踢湿漉漉的绳子,见上面爬着几只海虱,骂骂咧咧地走了。 整整二十八天的航程,陈振龙几乎没合眼。他每隔两个时辰就往缆绳上喷掺了米汤的清水,生怕红薯藤枯萎。同船的老乡瞅着他对着绳子忙活,直犯嘀咕:“振龙啊,你花大价钱弄这破藤条干啥?能当饭吃不成?”他只是嘿嘿一笑,用指甲掐了掐藤尖,见冒出晶莹的汁液,才放心地裹紧油布。 船一靠上福州港,陈振龙顾不上歇脚,连夜把红薯藤栽进后院的破瓦盆里。可没几天,叶子就打起了卷,他蹲在盆边直挠头:“怪了,菲律宾那地儿湿热,咱这儿入秋转凉,怕是水土不服。”他想起老家古田县有种山芋耐旱,就挖来腐叶土掺进盆里,又在藤根旁埋了半块敲碎的豆饼。夜里怕冻着,就把瓦盆搬进灶房,借着柴火的余温保暖。 邻居王大爷路过瞅见,撇着嘴说:“这洋玩意儿看着就娇气,哪有咱的水稻实在。”陈振龙也不辩解,只是每天天不亮就去河边挑来晨露 watering,到了深秋,居然从土里刨出了拳头大的红薯。他揣着几个红薯跑到县衙门,见了知县大人就说:“大人,这东西亩产千斤,灾年能救命啊!” 那年福建正闹旱灾,地里的稻子枯死了大半。知县将信将疑,划出三亩薄田让他试种。陈振龙带着家人在地里忙活,把红薯藤剪成小段扦插,又用草木灰拌了猪粪做底肥。眼看小苗长出了藤蔓,却遭了虫灾,叶子被啃得像渔网。他蹲在地里抓了半筐青虫,突然想起老家治虫用辣椒水,就煮了一锅红通通的辣椒水喷上去,果然把虫子治住了。 到了 harvest 时节,县太爷带着乡绅们来地里看稀奇。只见刨开的黑土里滚出一个个紫皮红薯,大的足有三四斤重。陈振龙挑了个最大的往秤上一放,足足五斤二两!围观的百姓炸开了锅,王大爷抢着掰了块生红薯塞进嘴里,甜津津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嘿!比山芋还甜乎,这下饿不着了!” 消息传到京城,万历皇帝下旨推广种植。陈振龙带着儿子走遍大江南北,在山东教百姓挖地窖储红薯,在河南教农妇用红薯干磨粉。有年黄河决堤,灾民们靠着地里的红薯熬过了寒冬,有人在村口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陈振龙引种番薯,活人无数”。 如今翻开福建地方志,还能看到这样的记载:“万历癸巳,振龙自吕宋携番薯归,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亩收数十石,民赖之活者甚众。”那根藏在缆绳里的红薯藤,就像一根救命的丝线,串起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百姓的餐桌。每当秋风掠过田野,沉甸甸的红薯藤在土里舒展,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个关于勇气与智慧的古老故事。 ——故事原创,灵感源于《农政全书》中番薯引种记载,旨在致敬先民以智慧改变民生的奉献精神,传递知识创造价值的正能量理念。

0 阅读:1
雨后清新心舒畅

雨后清新心舒畅

雨后清新心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