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一位32岁的男子,主动辞掉铁饭碗工作,卖掉家里84头羊,执意搬到沙漠里去住。 1990年,石光银站在那片绿了的沙地上,看着一棵棵挺立的小树,谁也想不到,这片绿洲是用几十年时间,一点一点从沙漠里抢出来的。 他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当年从银行贷的第一笔款。他记得那时候,连他父母都反对他继续干下去,说他迟早会把家折腾垮。他没有回嘴,只是回屋又去拿了一张借款单。 沙尘暴最严重的那年,他和一百多个村民一起扎进了狼窝沙,那里风一吹,树苗根本扎不下去,种一片死一片,到了四月底,全军覆没。 村民们一个接一个退出,剩下的,只剩他和七个人。他没有劝人留下,也没有多说话,只是去请教林业专家,回来又自己试了无数次。第三次进入狼窝沙,成活率终于上来了,那一年的雨也下得及时,几百亩树苗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石光银小时候也不是没怕过沙。七岁那年,他跟小伙伴跑进沙漠玩,被突如其来的风沙困了三天,等大人找到他们时,他还活着,小伙伴却已经不在了。那之后,他常常盯着窗外的风沙出神,心里憋着一口气。没人知道他小时候发过誓,有一天要让这片地服输。 他当过村队长,也带着人种过地,可年年种年年埋,庄稼根本活不下来。风沙每年往村里逼一步,看着田地变成沙丘,他就坐不住了。 辞职那天,他把手里的铁饭碗丢给了上面,月薪48块,他说不要了。他回家又把养了好几年的84只羊都卖了,换成了一笔买树苗的钱。他妻子拉着他不让走:“你疯了,这么好的工作不要了?”他只说:“以后我会给你更多。” 第一年治沙,是最轻松的一年。他和七个愿意跟他干的人,靠卖羊的钱和东拼西凑的贷款,在沙地上种下了三千亩树苗,成活率出人意料地高。那一年风小,雨勤,绿了一大片地,他觉得这事有门。 从那以后,石光银一头扎进沙漠,不再回头。他贷款越来越多,也有人劝他:“别干了,沙是治不住的。”但他说得少,干得多。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执拗,他摇摇头:“风沙来了,谁都躲不掉,早晚得有人治它。” 治沙不是光靠蛮干,他试过种杨树、槐树、柠条,什么活他试什么。他看风向、查土质、测地下水,后来还自己摸索出一套压沙栽法。 沙地里刮起风来,能把人吹得睁不开眼,他和村民用身体挡着,把刚种下的树苗一棵棵扶起来。晚上睡在窝棚里,风一吹,沙子灌进鼻孔。他从来没说过一个苦字。 他的治沙方法传了出去,后来政府派人来学,他也带着干。他不讲大道理,只说:“种活就行。” 到了九十年代,他的治沙地一块接一块,毛乌素沙漠边缘慢慢变绿,地图上那一块黄色的区域开始缩小。有人说,毛乌素沙漠要成第一个“退场”的沙漠了。可石光银还在继续种。他说:“没完。” 沙地绿了之后,他又把一部分地拿来种庄稼。地力恢复得慢,他一边试作物一边调土壤。几年下来,种出的粮食居然收成不错。他终于把答应妻子的话做到了,不但让家里吃穿不愁,还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后来有人来拍纪录片,问他这四十年图什么,他没多说话,就从地里刨出一把沙子,说:“你看,现在是土。” 石光银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表彰大会上。“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七一勋章”一个接一个。他上台讲话,还是那副陕北口音,说不出几个字就哽咽。可他转身回到沙地里,还是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和年轻人一起干活。 他从来没把自己当英雄。他说:“我就种树,种得多了,就绿了。”他说这话时,手上还沾着沙子。 如今,石光银治理的沙地超过了30万亩,那片曾经吞没村庄、带走伙伴的沙漠,被他一点点变成了绿洲。他没有写回忆录,也没有出书。他说:“我这辈子的话都在这些树里了。”
新动态:看你怎么压,626会前会后,有很多专业人士联系许妈,要把626这个事进行
【6评论】【2点赞】
狗尾草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XB915
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