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结尾款早已臭名昭著,这次他们竟然再次耍小聪明,自己却把自己给坑惨,若执迷

哈皮的球球 2025-07-01 17:58:26

印度人不结尾款早已臭名昭著,这次他们竟然再次耍小聪明,自己却把自己给坑惨,若执迷不悟将损失近100亿美元。 印度首条高铁项目,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高速铁路(MAHSR)自2015年启动以来,历经多次延期和争议,近期因三台盾构机滞留中国港口再陷僵局。 这个总投资129亿美元的国家级工程,如今因印度人“尾款杀猪盘”式的操作,正面临近百亿美元的潜在损失,堪称现代版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三台由德国海瑞克公司在中国广州生产的盾构机。按照合同约定,印度国家高铁公司应在2024年10月前支付全部尾款,德国企业方可发货。 但印度再次祭出“先货后款”的老套路,试图以项目工期紧张为由施压德企先行交付。然而德国人早有防备,明确表示“尾款不到,货物不动”。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拖欠货款,一边在国际舆论场大倒苦水,声称“中国故意拖延交货”,却对自己的违约行为只字不提。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早已成了他们的惯用伎俩。 如果说拖欠尾款是印度自掘的第一个陷阱,那么中国2024年11月实施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则彻底封死了退路。 由于这三台盾构机使用了含稀土永磁材料的电机,属于管制范围内的敏感技术,出口需提交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并经中方审查。印度不仅未支付尾款,连必要的审查材料都未提交,导致设备在广州港滞留长达8个月。 即便现在结清款项,能否通过审查仍是未知数。毕竟印度此前曾将中国盾构机转用于边境军事隧道,这种“前科”让中方不得不谨慎。 其实,印度在国际合作中拖欠尾款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24年初,中方曾按印方要求将一台盾构机拆解为零部件运抵孟买,结果印度以“安全原因”拒绝中方技术人员入境,试图自行组装以赖掉尾款,最后那台设备愣是在港口闲置了半年。。 更早之前,美国洛马公司为印度定制的 F-16 战机,也因为印度拖欠 40% 的尾款,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摆。这些前车之鉴,早就给各国企业提了醒:跟印度做生意,必须把 “钱货两清” 刻在合同里。 而 MAHSR 项目的麻烦,远不止盾构机这一件。从 2015 年启动至今,土地征用纠纷、官僚扯皮、疫情冲击等问题让工期一延再延,原计划2023年通车的目标已推迟至2030年。最关键的21公里海底隧道工程,因盾构机缺失已第9次停工。 而印度政府的“神操作”更令人瞠目:为彰显“印度制造”,竟要求将原计划的日本新干线车头替换为国产列车,导致设计时速从320公里降至280公里,技术兼容性也成了未知数。 这种“面子工程”让日本方面叫苦不迭——作为主要贷款方,日本国际合作机构(JICA)已投入104亿美元,如今收回成本的希望愈发渺茫。 这场闹剧的代价正在加速显现。首先是直接经济损失:项目成本已从最初的1.1万亿卢比(约130亿美元)飙升至1.6万亿卢比(约180亿美元),而盾构机滞留导致的停工每天损失超过200万美元。 其次是国际信誉的崩塌:德国企业明确表示“与印企合作必须先付尾款”,而日本也开始重新评估对印投资风险。更严重的是,印度试图通过“拆零件、赖尾款、偷技术”的手段实现工业化的幻想彻底破灭——连德国核心部件+中国生产+印度组装的模式都玩不转,所谓“印度制造”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拖欠尾款到甩锅中国,从技术冒进到管理混乱,印度用十年时间证明:缺乏契约精神、急功近利的“小聪明”,终将在国际规则与市场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当印度媒体还在炒作“中国卡脖子”时,他们或许应该问问自己:一个连尾款都付不起、连合同都不遵守的国家,凭什么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尊重?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