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无效时,可以开火射击!”6月27日,央视报道,中国空军对外机挑衅行为,处置手段逐步升级,“可以开火射击!”短短六个字,释放信号极其强烈! 当外机以90度俯冲姿态逼近中国领海线时,歼-16飞行员张占方在中英文双语警告无效后,果断启动武器系统锁定目标,那句“可以开火射击!”的指令通过公共频段响彻东海空域。这六个字的背后,是中国空军战略思维的根本性转变,更是对所有挑衅者的终极警告。 此次央视曝光的拦截行动,绝非简单的战术升级,而是中国空军在国际法框架下构建的全新威慑体系。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且警告无效的暴力行为,可直接使用武器。 当外机蓄意入侵领空时,其行为性质等同于持刀威胁,中国空军依法采取强硬手段完全合理合法。 这种转变在技术层面更具突破性:2022年南海拦截澳军P-8A时,中国空军仅释放铝箔干扰弹;而此次歼-16飞行员直接亮明红外弹准备状态,标志着处置手段从“干扰威慑”升级为“火力威慑”。 开火授权的底气,源自中国空天防御体系十年磨剑的积累。东海舰队构建的雷达网可同时追踪300批次目标,夜间探测精度达百米级,配合空警-500预警机的24小时滚动值班,外机抵近动向尽在掌握。 歼-16配备的霹雳-15导弹射程达200公里,配合有源相控阵雷达实现“先敌发现、先敌锁定”,2025年5月的夜间演习中,该机型在无光环境下精准拦截模拟目标,彻底粉碎了外机“趁夜渗透”的幻想。 更值得关注的是,24岁的飞行员宋子昊驾驶歼-16首次执行战备任务,便成功反制外机雷达扫描,印证了装备操作门槛与战力转化效率的双重提升。 中国空军此次升级处置手段,绝非莽撞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博弈。2014年中美签署的《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已为意外冲突设置“防火墙”,中国在遵守国际规则基础上亮明底线,恰是“止戈为武”的智慧体现。 面对美军2024年在东海、南海累计700余架次的侦察频次,中国空军通过“不升级但必胜”的战术设计,将博弈推向“胆小鬼游戏”临界点——歼-16飞行员发射干扰弹时如同“引而不发的弓”,威慑力源于箭在弦上的压迫感。 这种“规则先行、后发制人”的策略,既维护了国际法尊严,又让挑衅者承担误判风险。 从2001年王伟烈士驾驶歼-8II悲壮拦截,到2025年歼-16双机编队立体压制外机,中国空军的蜕变折射出国家实力的沧桑巨变。 当年歼-8II最大起飞重量仅18吨,航程不足2000公里,而如今歼-16以35吨的起飞重量、3900公里的作战半径,配合PL-15中距弹和PL-10格斗弹,形成对P-8A反潜机的全面性能碾压。 更重要的是,现代空防已进入体系对抗时代,空警-500构建的战场感知网络使歼-16能提前占据有利阵位,从无线电警告到红外弹威慑的渐进式反制链条,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通过技术优势形成心理压制。 “可以开火射击”六字释放三重信号:主权红线不可越,中国将东海防空识别区转化为实质防线;实力认证的自信,新飞行员直面外机体现“体系碾压”底气;给国际社会的二元选项——要合作还是对抗?中国同步推进亚丁湾中美联合反海盗演练、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等机制,表明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仍秉持开放合作态度。 正如西部战区歼-16编队跨区驰援南海的行动所示,全域机动能力正在消弭“防线漏洞”,任何试图挑战中国领空的行为,都将面对“迎头痛击”的最终答案。 这场发生在东海上空的博弈,本质上是两种战略思维的碰撞:一方试图通过“切香肠”战术试探底线,另一方则以“精准反制”重塑规则。 当歼-16飞行员张占方的战机与外机近距离对峙时,他座舱里的每一个战术动作,都在书写大国空军的新篇章。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的时代注解,更是中国用实力将每一寸领空织入铁网的铿锵宣言。
“警告无效时,可以开火射击!”6月27日,央视报道,中国空军对外机挑衅行为,处置
哈皮的球球
2025-07-02 20:32: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