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超
苏超这么火,上海要不要学?学的话,应该怎么学?
昨天,新民晚报社,给出了一个年轻版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杯”、上海人的青春记忆、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
第四十届比赛的开幕式,搞得很大。上海市的分管副市长来了,市教委主任、市体育局局长来了,上报集团、新民晚报社的领导也来了。群贤毕至,胜友如云。
要我看,新民晚报杯,就是上海人的海超。
30年前,我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懊丧》,写的是自己在“新民晚报杯”比赛中,以队长的身份,罚丢一个点球的事。
那个时候,我比现在瘦30斤,在球场上踢马拉多纳的位置。过人一般,但在控江中学够用。速度一般,但很投入。我参加了5届“新民晚报杯”,从未在小组赛中出线,最多一次输过0比7。但就是乐此不疲。那种纯粹的快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
后来,我到《新民晚报》工作,一度担任足球记者。申花外援阿尔贝茨有一次对我说,上海人对足球的热爱,他首先是从“新民晚报杯”、而不是虹口足球场感受到的。
还有一次,我和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谢亚龙,讨论“新民晚报杯”。他很不感兴趣,三分钟就匆匆告辞……
如今,我已在《新民晚报》社,工作了25年。毫不夸张地说,这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依旧是上海的名片,“新民晚报杯”足球赛,依旧是上海人的“海超”。
你看看56岁的范志毅,58岁的成耀东,50岁的谢晖,43岁的孙吉、孙祥,你就会知道,热爱,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本地新闻新民晚报杯上海市今日热点上海
土耳其咖啡
初中时,去参加了两届新民晚报杯,虽然都是小组未出线。[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