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耳环”事件中某演员被扒、某医院年轻医生莫名死亡,到某地民营企业家被诬陷且遭公安刑讯,再到近日一名16岁女孩在大街上被强行拉走……这些成为流量话题的事件,不止是热闹,更折射出大众对真相的追寻。而若真相始终求而不得,最终丧失的公信力,不仅会伤害公共部门或某一主体,更会伤及信任它们的人。 比如近期某地水灾发生后,公众对筹款的抵制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这种不信任的蔓延,会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亟需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不仅包括问题方如何自我反省与追责,更重要的是,媒体与监管部门该以何种方式第一时间回应质疑,而非任由恐惧与猜忌滋生。因为猜忌与恐惧不仅会消解主体公信力,还会让公众产生“习得性无力”,其负面情绪更会影响个体行动。 若一两件事以消极方式处理,或许会被遗忘;但此类事件若频繁发生却不改正,终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根源,并非当事人不愿解决追查,而是缺乏及时、透明、真诚公布结果的渠道与机制。 事实上,人们期待这些事件只是个案,希望看到解决者积极行动以消除恐惧。而回应这种期待,需要当权者在这个时代拿出更多创新举措,快速消解负面影响。
从“天价耳环”事件中某演员被扒、某医院年轻医生莫名死亡,到某地民营企业家被诬陷且
初心的故事汇
2025-06-26 20:12:02
0
阅读:6